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出人意料」

人氣 32

【大紀元2012年11月06日訊】(美國之音)華盛頓 —「出人意料」的結果。有時是選票數量相同,有時是民調結果不准,讓民主選舉充滿戲劇化色彩。今年的總統大選又是一場激烈的角逐。在最後的決戰中,奧巴馬總統與來自共和黨的挑戰者羅姆尼馬不停蹄地穿梭於幾個搖擺州,二人的民調十分接近。11月6日的投票結果是否會再次讓人「意想不到」?讓我們拭目以待。

美國的總統選舉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不到選舉結果出爐,你往往不知道誰是白宮的新主人。而更有意思的是,在屢次總統選舉中,即使結果出爐,你還是不知道下一任總統是誰。這些「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增添了總統大選的戲劇化色彩。

最近一次「意外的」選舉結果莫過於2000年布什與戈爾的總統對決。隨著科技和傳媒手段日新月異,總統大選結果通常在選舉日當晚就有定論。然而,2000年的選舉日卻是極其漫長的,兩位候選人的得票數交替上升,最後的結果鎖定在佛羅里達州的計票上。當晚8點,美國數家大媒體宣佈,時任美國副總統戈爾肯定能在佛羅里達獲勝,最終將成為美國總統。而到凌晨兩點時,大多數電視台則改口說,布什會取勝。

在這個不眠之夜,布什正在家鄉德克薩斯州與家人密切關注競選局勢,而戈爾則在凌晨3點左右乘坐豪華轎車,抵達田納西州的戰爭紀念廣場。那裏已聚集了幾千名支持者,在冒雨等候他發表競選失利的演講。當時,連戈爾本人都以為自己輸掉了選舉。此前,他已經打電話給布什,祝賀他當選,並寫好了一份簡短而體面的敗選聲明。

此時,戈爾一名高級助手的呼叫機震動起來。正在監控佛羅里達點票進程的邁克爾.胡利的發來消息。胡利是戈爾的高級幕僚,他注意到,佛羅里達州務卿的網站上調低了布什的得票數,戈爾仍然有可能獲勝。

這個消息頓時扭轉了局面。半小時後,戈爾再次打電話給布什,撤銷了此前的敗選聲明。直到第二天清晨,選民們一覺醒來,卻發現,美國的新總統還沒有誕生。

由於二人的得票數非常接近,而有些選票出現讀取錯誤,佛羅里達州開始了曠日持久的重新計票。在接下來的5個星期中,佛羅里達成為全美的焦點。同時,兩位候選人訴諸司法手段解決爭議。最後,美國最高法院裁決,按照佛羅里達州的重新計票結果,布什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自美國建國以來,總統大選中不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選舉結果。有時,選票都無法決定誰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為美國國父們撰寫憲法時,並沒打算讓民眾直選總統。而在早期的美國,國土面積寬廣,普通美國人很難瞭解遠在其它地方的候選人。於是,憲法設立了一套特殊的選舉體系,由每個州選出幾名值得信任的選舉人,再由這些選舉人投票選舉總統。憲法規定,每位選舉人可以選擇兩位候選人,得票數最多的當然是總統,而票數排在第二的候選人則自動成為副總統。

在1800年的選舉中,執政的聯邦黨與在野的民主共和黨陷入深度分裂。民主共和黨希望推舉托馬斯.傑斐遜為總統,並安排亞倫.伯爾得票數排在第二位,任副總統。沒想到選舉時結果失控,二人得票數相同。於是,根據憲法的規定,由眾議院投票選出最後的勝利者。當時的眾議院由執政的聯邦黨控制,其中絕大多數人都很不情願地給傑弗遜投了票。在第一輪投票中,傑斐遜差一票就能獲勝。有趣的是,這種情況接連出現在此後的多輪投票中,直到第36輪投票,傑斐遜才被選為總統。

據說,聯邦黨的重要領袖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其中起到了微妙的作用。與傑弗遜相比,漢密爾頓更不願看到伯爾當選總統,於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確保傑弗遜當選總統,伯爾則成了副總統,成就了美國總統選舉中一次「意想不到」的結果。

本就不睦的伯爾和漢密爾頓因此結怨更深。4年後,伯爾作為參議員競選紐約州州長,而漢密爾頓所控制的媒體卻極力詆譭伯爾的名譽,兩人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走上了決鬥場。
1804年7月11日清晨,二人在新澤西州以手槍決鬥。雖然伯爾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糟糕的射擊手,但漢密爾頓在第一槍中射空,伯爾則擊中對手,僥倖成為勝利者。然而,輿論因這場決鬥對伯爾的批評愈加尖銳,最終斷送了他的政治生涯。

另一次「意外的」選舉結果發生在南北戰爭結束後。在1876年的總統選舉中,南北雙方的候選人都沒獲得足以當選的選舉人票數。於是,國會裁決,由戰爭中獲勝的北方推舉的候選人任總統,但北方軍隊則要撤離他們佔領的南部地區。這樣的結果看似沒有直接選舉公平,但總算是緩和了戰後南、北方的矛盾。

當然,在大多數的總統選舉中,選票才是決勝的關鍵。選舉前,美國人會通過各類民調預測選舉的勝利者,但民調有時也會「誤導」民眾,帶來令人尷尬的「意外」。

1936年,美國《文學文摘》雜誌向美國所有郡縣的一千萬民眾郵寄出一份問卷,詢問他們心目中的總統人選。大約240萬受訪者做出回應。雜誌社根據這一調查結果,滿懷信心地預測阿爾夫.蘭登將擊敗時任總統羅斯福。沒想到,羅斯福最後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蘭登,令這家在民調方面極有聲望的雜誌大失顏面。

民調怎麼會錯得如此離譜?科技不發達或許是原因之一。要知道,在1930年代,很多美國人家中還沒有電話,而《文學文摘》雜誌選定的受訪者都是從電話本、雜誌的訂閱者名單上找到的。如此一來,偏差不可謂不大。

即使是今天家喻戶曉的民調公司蓋勒普,也犯過此類的錯誤。1948年,時任總統杜魯門受到民望極高的紐約市長杜威的挑戰。蓋勒普與其它一些民調機構都認為,杜威獲勝的幾率很大,甚至沒有在選舉迫近的時候繼續進行新的民調。連知名的《芝加哥論壇》報也早早在頭版發表了「杜威戰勝杜魯門」的消息。所有人一邊倒地認為,杜魯門輸定了!選舉日當晚,選票還沒有清點完,杜魯門則早早上床睡覺了。第二天一清早,杜魯門發現,他連任成功了!計票結果顯示,他不僅擊敗了杜威,得票率還相當懸殊呢,很多國會民主黨候選人也沾了杜魯門的光,使自由派一舉奪回了國會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

美國前總統福特的撰稿人羅伯特.奧本曾戲稱:「你是否有這種感覺:我們舉行選舉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證明民調是否正確?」或許,這種「意想不到」的不確定性正體現了美國總統大選的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林詩遠)

相關新聞
美國加州德州是一對歡喜冤家
人大選舉會場記述
2004美國總統大選中的戈爾效應
美民主黨初選前夕克里民調領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