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1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亦笑德國報導)報業不景氣,這早已不是甚麼新聞。當網絡颶風伴隨著數碼狂潮一路呼嘯而至,人們眼見著美國百年大報一個個應聲倒下,眼見著歐洲印刷媒體長期萎靡不振,眼見著世界各地關門大吉的報社越來越多,見得多了,幾乎就要習慣於這歷史的發展趨勢。然而,當這一「趨勢」終於登陸德國,全國性主流大報真的即將在眼前消失不見,這一刻人們還是不能不感到震撼,因為人們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這張死亡清單上的報紙名稱以後還會越來越多。
《法蘭克福評論報》申請破產保護
上週二(11月13日),德國全國性主流大報《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正式申請破產保護。該報兩個主要的控股方科隆杜蒙出版集團(MDS)和德國印刷出版有限公司(DDVG)表示,感謝員工們的辛苦付出,雖然報社做了種種努力和嚐試,但連年的巨額虧損,已經讓投資方看不到希望,現在除了申請破產別無選擇。
目前,該報已置於法蘭克福地方法院指定的破產管理律師的監護之下,雖然仍舊照常經營、發行,但三個月之內如果找不到新的投資方、拿不出行之有效的經營模式,評論報就真的會「壽終正寢」,從此消失於人們的視野之中,報社487名工作人員也將隨即面臨失業的窘境。儘管很多人懷抱希望,就連法蘭克福市長也出面呼籲,希望人們救救這個重要的「媒體聲音」,但是業內人士依然一針見血地指出,該報起死回生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由盛而衰 深陷虧損泥沼
《法蘭克福評論報》創刊於1945年8月1日,是二戰後德國美占區的第一份報紙,長期以來排名高居全德國新聞報紙前10名。1946年至1973年,該報的發行人和主編一直由在納粹時期受過迫害的社民黨人士Karl Gerold擔當。在他的領導下,《法蘭克福評論報》發展成為一份左翼自由派報紙,形成了重批判、重調查的鮮明風格。特別是60年代,經由《法蘭克福評論報》記者們的調查研究以及多人舉報,使西德轟動一時的HS-30軍火購買醜聞案得以水落石出,這大大提升了該報的聲譽。
1973年Karl Gerold去世,非盈利性質的Karl-Gerold基金會成立,並接管《法蘭克福評論報》長達30年之久。自從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逐漸普及以來,資訊的傳播方式和人們對資訊的要求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沒有及時應對的評論報逐漸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2003年,黑森州政府曾出面為其財務作擔保,以尋找新的投資方。2004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控股的德國印刷出版有限公司接管了《法蘭克福評論報》90%的股份。2006年,科隆的老牌出版社杜蒙出版集團收購了該報50%的股份,德國印刷出版有限公司的控股減至40%。
為了挽救糟糕的財務狀況,報社在近幾年採取了一系列節約措施,包括大幅裁員(2006年尚有員工1700人,目前僅剩不到500人);縮減工資(不再給員工發放聖誕津貼和渡假補貼等);報社辦公樓搬遷以減少開支等。此外,報社還進行了許多革新嚐試,2007年改成「便攜式」小版本發行,並加大網絡版、電子版的投入;2010年發行平板電腦版;2011與同屬杜蒙出版集團的地區性報紙柏林報(Berliner Zeitung)合作,全國性新聞由柏林報編輯部提供,希望藉此進一步加強《法蘭克福評論報》的地區性編輯力量等。
然而這諸多的節約措施、上億歐元的投入和頻繁的重組管理層,不僅沒有讓報社擺脫經營困境,還使廣告商和讀者群進一步流失,以致其在虧損的泥沼裏越陷越深,直至沒頂。去年,該報虧損近2000萬歐元,今年到目前為止已虧損1600萬歐元。報紙的發行量從創建初期的40萬下降到了目前的11.8萬,訂戶數量也由1998年12.5萬份,下降到2012的6.4萬,幾乎縮水一半。
報業未來何去何從?
電子網絡時代,報紙該何去何從?這在業內已是被反複討論過的熱點話題,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討論的焦點不再是如何拯救報紙,而是報紙何時死亡。也就是說業內人士已普遍認定,報紙的死亡是必然的,需要確認的只是時間問題。自從20世紀末網絡普及以來,報業經營已是風雨飄搖,近幾年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更新,再度加速了報紙的「崩盤」。而其中受影響最大的,首當其衝是美國報業。2008年,發行《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等大報的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論壇公司」在130億美元的債務壓力下申請破產保護。「紐約時報公司」也是連年虧損,不得不被迫出售總部大樓償付債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西雅圖郵報》、《洛磯山新聞》等多家百年老報,也紛紛吹響熄燈號,或者退出了歷史舞台,或者轉戰網絡版。
與美國相比,歐洲報業受衝擊的程度相對遲緩,然而該來的總是要來。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已經有多家主流報紙先後倒下。德國是歐洲最大的報紙市場,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報紙共有1532種。330家發行報紙的報社當中,有130家具有一定的采編規模。根據德國研究機構IVW對2001到2011這十年間報紙訂閱量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德國50家最大的地區性報紙,在這十年裏的訂閱量無一例外全都大滑坡,平均縮水程度達23%;在全國性報紙中,訂閱量跌幅最慘的是《法蘭克福評論報》,縮水44.6%,其次是《商報》,訂閱量減少40.2%,就連《法蘭克福匯報》的訂閱量也下滑了23.1%。
報業的不景氣可謂觸目驚心,預言報紙的死亡日期,也並非完全的危言聳聽。究其原因,則不僅是新生代和老一輩在媒體認知和閱讀習慣上的不同,而是在網絡和電子時代,人們對資訊本身的認知已有了徹底的改變。以前的傳媒多以自己為中心,按照自己的方式、時間,以及自己指定的地點發行報紙。而網絡媒體則是按照SOLOMO方式,也就是以社會化、用戶為中心和移動化的方式進行傳輸。用戶在哪裏,信息就通過無線的方式傳遞到哪裏,這種方式已經根本改變了傳統報紙的「發行」。而且用戶不僅只是被動的接受資訊,更能成為主動的信息源,他們的交流、評論、轉發,或者對資訊進行後加工,這又把最初的資訊整合化、立體化,更增加了信息的張力和可讀性,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然而,無論資訊的傳播模式如何變化,人們對資訊本身的質量要求不會變,也就是說就算報紙有一天會消失,但新聞卻不會消失,如何把真實、必要的新聞儘可能的傳播給大眾,這始終是一個媒體人應該把握的核心。
(責任編輯: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