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10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編譯) 9月的一個星期六上午,北京郊區一個正在興建的高樓社區銷售辦公室擠滿了民眾。今年7月大面積的洪水氾濫,使得該地區低窪土地高密度開發的合適性引發質疑。根據當地媒體報導,這個開發區的鄰近建物出現了地下室積水,附近的京港澳高速公路有部分被淹沒。至少有77人死亡,其中許多人是被淹死在自己的汽車內,當地排水系統不足或堵塞是部分原因。
《商業周刊》報導,中國大陸幾乎每個月都會有基礎設施出問題,也許是戲劇性的,也許是一般性的。今年8月,哈爾濱一個新的造價3億美元的八車道吊橋倒塌,造成四輛卡車翻落,3人死亡。 2009年,上海一個即將完工的建築物像骨牌一樣倒塌,因為地基沒有打夠。《英國電訊報》報導,造價2.1億美元的廣州歌劇院去年啟用沒幾個月後,玻璃窗板開始脫落,天花板也出現大裂縫。
中國的建築結構性問題,部分原因是因為政府注重數量而非質量的增長。他們希望盡量雇用更多的勞工。
官員也承認面對挑戰。在2010年的綠色建築論壇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說,「每年,中國的新建築達到20億平方米,使用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鐵,不過我們的建築平均壽命只有25至30年。」而根據美國能源部網站,美國的商業大樓可以使用70到75年。
北京的景觀建築師麥克錫(Paul Maksy)指出,中國的住宅和商業開發中,建築設計和施工通常只用到美國一半的時間。」曾經在中國工作的麻省理工學院能源規劃學者翰默(Stephen Hammer)認為,「在這樣快速的建設速度下,對建築標準的監控相對很少。」
劣質的材料也會造成問題:2008年汶川地震倒塌的校舍部分原因是使用低質量水泥,造成所謂的豆腐渣建物。2011年,政府公布了建築材料規範,希望與國際建築規範一致,不過翰默認為「執行和監督仍然是大變數。」
最糟的情況是:中國的建築平均使用25至30年,而美國的商業建築可以使用70到75年。
(責任編輯﹕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