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10月06日訊】近期,因釣魚島主權衝突而惡化的中日關係引全球關注。九月初,日本宣佈從島嶼的私人擁有者手中購買了所有權,從而引發了雙方衝突。隨後,中國大陸出現抗議活動,並抵制日本貨,日本企業關閉了它們的在華辦公室,兩國外交活動也被取消。
日本經濟新聞網發表文章題目為《浮躁的中國抵制不了日貨》。報道稱,中國沒條件抵制日貨,先超越日貨再說,如果想徹底抵制日貨,中國只要加強自身實力,能夠生產日本製造的所有產品就行。
日本:中國沒條件抵制日貨 先超越日貨再說
文章稱:「在購買智能手機時,無論買的是哪一款,其中都大量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如果不願意使用日本的零部件,那就必須建立起能在世界上站穩腳跟的半導體企業。中國從幾十年前就開始高呼培育半導體企業,但直到今天,也沒有培養出一家世界頂尖級半導體企業。」
「半導體是一項競爭激烈的產業,每年最少也需要數十億美元的設備投資,還需要多年的研發。而且,這些努力並不一定立竿見影。因此,企業需要具備能夠果斷做出決策的領導,以及能夠應對靈活變化的企業組織。中國之所以沒有培育起半導體產業,原因就是沒有具備以上條件。企業就算擁有豐厚的資金,如果滿腦子只想著馬上賺錢,他們選擇的往往都是房地產投資之類的投機方式。資金很少會投向半導體之類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才能盈利的燙手山芋。」等等。
報導稱,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趕超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對於中國來說,今後重要的應該不再是量變,而是質變。如果能夠製造出凌駕於日本企業之上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國就不再需要依靠日本企業,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將更加靈活。但質變沒有竅門,就算抵制日本企業也無濟於事。
「如果我是中國人,或許會這樣說:『走上街頭呼籲抵制日貨未嚐不可,但讓我們更加踏實地工作吧。讓我們的產品在質量上超過所有日貨。如此一來,日貨就會自然而然地從中國市場上消失。』」
中國不具備「抵制日貨」的能力?
中國的「抵制日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一百多年來,如何看待「抵制日貨」,中國一直存在意見分歧,時至今日亦是如此。
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認為:「抵制日貨應把握分寸。因為中國雖然通過進口能力而贏得了影響日本的潛在權力,但這種潛在權力受到替代性不強等多種因素制約而並不強大、從日本進口的大部份產品並不容易找到替代貨源,不少產品甚至目前完全沒有替代貨源。在這種情況下,抵制這部份進口日貨,必然讓我們自己的產業、自己的出口、自己的就業蒙受重創。」
而《環球時報》早前的一篇社評則主張,應和日本打「連環反擊戰」,因為「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損失不會比日本社會的損失更大。中國對日本經濟的依賴度越來越小於日本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度,日本技術的優勢,遭到中國市場優勢的平衡,而且市場作為報復工具,比技術工具更容易立竿見影」、「中國整體上蒸蒸日上,日本經濟相對萎縮,兩國角力,中方在士氣上後勁更足」、「中國不會因民間反日情緒自亂陣腳,它只會增加中國社會的凝聚力,而日本社會比中國社會更容易分化」。
報導最後稱,事實上,當前中國根本不具備「抵制日貨」的能力。從全球產業鏈來看,日本仍佔據鏈主地位,扮演著基礎性零配件生產基地的角色。而且,依靠龐大的企業財團模式讓日企的海外擴張和生命力遠強於歐美企業,中國數萬家日企(日媒認為約5萬家,中國國家統計局顯示約2.5萬家)的背後集結著非常驚人的資本和技術力量,這種佈局已經讓日本在信息電子、鋼鐵、汽車等多個產業擁有可怕的話語權。
(責任編輯: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