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10月28日訊】宗教一直在歐洲的歷史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如同很多歐洲大型教堂一樣,皇家教堂從14世紀初開始建造,換手多位建築師,再幾經增添修建,直到20世紀初,經歷了600年才完成。聖維特大教堂是波希米亞君王加冕典禮和葬禮的哥德式教堂,它與舊皇宮那幾座高聳入雲的尖塔成為布拉格的地標。
上千年歷史的聖維特大教堂,其主體部分從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開始建造,到1929才完工!直到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教堂的建築基礎上建造一座哥德式教堂20世紀初終於修建完畢。
阿拉斯提馬修(Matthias of Arras)與彼得巴勒(Peter Parler)兩位大建築師經手設計的大教堂,其後數百年間,聖維特教堂的塔頂曾改建為文藝復興風格,後巴洛克風起,又在塔頂增添巴洛克式風格,二十世紀以來又有不少增建,『玫瑰之窗』就是近幾年才完成的藝術創作。整座教堂可說是集歷代建築之大成,有布拉格城堡「建築之寶」的美譽。
教堂長124公尺,寬60公尺,高34公尺,主塔有99.6公尺高。教堂的正門是整座建築物最後完成的部分,左右對稱的兩座哥德式高尖塔拱出中央最受矚目的圓形雕刻及玻璃玫瑰之窗,顯得十分雍容華麗。
聖維特教堂鐘塔(Bell Tower)
教堂南面的鐘塔從1396年開始興建,1406年完成。鐘樓上最耀眼的金色盤枝旋繞造型的雕花窗就是鼎鼎大名的「金色之窗」。
金色之窗右下方是「金色之門」,是十九世紀進出大門。大門上有14世紀威尼斯工匠以「最後的審判」為題材的鑲嵌畫,在太陽光照射下閃耀得使眼睛無法直視,因而名之為「金色大門」。現在「金色大門」在重要日子才開放。
鐘塔高99.6公尺,登上塔頂可俯瞰布拉格市區,鐘塔上掛著四個文藝復興時期的鐘,其中一個1549年即安置塔上,由Tomas Jaros以青銅鑄造的齊克蒙德鐘(Sigismund bell),高2.03公尺,是波希米亞最大的一座鐘。鐘面有羅馬帝國皇帝費迪南德一世(Ferdinand I)和皇后安娜(Anna Jagellonica.)的肖像裝飾。
沒有人知道當初是如何將這座大鐘安裝上鐘塔的。據說當時國王的女兒用自己的頭髮製成繩子,在加上自己設計的滑輪將大鐘安裝上鐘塔之後隨即將此機械破壞,所以迄今無人知道其細節。
設計大師「彼得巴勒」的偉大設計
繞到聖維特大教堂的背後另一個面,能很清楚的看到設計大師「彼得巴勒」(Peter Parler)所設計作為支撐的「飛扶臂」(flying buttress) 、「尖塔」、「尖拱頂」與「飛扶臂」,是哥特式教堂外觀的三大特色。之前介紹過庫塔荷拉(Kutná Hora)小鎮上的世遺聖巴巴拉教堂,也有類似此飛扶臂的造型。
進入教堂最先感受到設計大師「彼得巴勒」另一項偉大的設計「肋拱支柱」,中央挑高細長的天花板佈滿了交織成網狀的肋拱設計。肋拱支柱不會有單調無窗的牆壁或笨重的支柱,整體內部看起來像是由細瘦的柱身和肋拱交織成的網。
哥德式建築是以向上的垂直結構為目的,首先將羅馬的「圓拱」,向上提昇為「尖拱」,為了鞏固尖拱向上的力學穩定性,使「尖拱」十字型交叉,構成「交叉肋拱」,教堂才能蓋得更高。
「尖拱」、「交叉肋拱」這2種建構像傘骨支架一樣,一根一根挑高的細柱,如果要教堂要繼續加高的話,結構上還是會有問題,最後在教堂外部加上支撐的「飛扶壁」,在教堂兩側,或後面,以巨大如鷹架的飛拱扶住牆壁。因此「飛扶壁」最後取代了牆壁承重的功能。
教堂內部,以及挑高的穹窿頂端,就是採用上述的建築法,在視覺上讓人感到特別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