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中醫師IT協會健康講座(四)

由《黃帝內經》揭示中醫養生之道

人氣 1321
標籤:

很多慢性病可以推遲、減輕甚至避免

其實這個常識大家都知道,很多慢性病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只要注意調整生活習慣,不少是可以推遲發生減輕症狀甚至避免。比如二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等,都是飲食不當的結果。如果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避免、減輕,甚至逆轉。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達到延年益壽、身體健康、老而不衰的目的,就是養生學。中醫養生學的源頭,現存最早文獻就是《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它成書於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到了近現代,陸續有中外專家和學者翻譯《內經》,有很多版本。目前在全世界,包括歐洲、澳洲、美國在內,都有人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身心醫學的領域,另外還有一些研究哲學與宗教的專家。

為甚麼2000多年前的這部中醫理論書籍被後人推崇備至?它對現代人健康有哪些的指導意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天要講述的養生原理,主要來自這本書的前兩篇,《上古天真論》和《四氣調神大論》。當然中醫養生學的內容非常豐富,這麼短時間不可能講得很全。只能講些大致的原理(待續)。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是養生的總原則。這句話的意思是傚法自然規律,符合正確的攝生方法。古人用兩個字概括自然規律: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自然界有陰陽,比如四季更替,春夏屬陽,秋冬屬陰。春夏兩季,春天屬陰,夏天屬陽。秋冬之中,秋季屬陽,冬季屬陰。一天之中白天為陽,夜晚為陰。身體有陰陽:前面為陰,背面為陽;頭為陽,足為陰;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血與津液為陰,氣為陽等等。人體有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多數也分陰陽。身體的陰陽要和自然界的陰陽對應,所以《內經》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就是「法於陰陽」。「術數」,指的是各種養生的方法,只要符合自然規律,甚麼形式都無所謂。那麼春夏如何養陽,秋冬怎麼養陰呢?「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天是生發的季節,天地間萬物開始生長,欣欣向榮。怎麼養生?「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夜幕降臨時睡覺,早點起床,邁開步子在庭院裡散步,頭髮散開,身體放鬆,讓志氣生長。不要殺伐、掠奪,多獎勵,少懲罰,保持心情的舒暢。吃一些青綠的蔬菜,來養肝的生發之氣;但同時也不能生發太過,所以適當也要吃一些甘味的食物,養脾臟之氣。這才是符合春天生發之氣的春季養生原則。如果違反了,就會傷肝,夏天容易生寒性疾病,提供給夏天的生長之氣也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春天的主氣是風,要避開風邪,所以是在庭院,而不是外面散步。

「夏三月,此為蕃秀」。夏天是自然界繁茂秀美的季節,天地之間的氣融合在一起,雨水豐富,很多植物開花,生長茂盛,開始結果。要在夜晚降臨時睡覺,早早起床,不要討厭日光,使情志保持愉快,不要動怒,讓精神的狀態像萬物那樣充實。心胸開闊,保持身體氣機的暢達,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對家人和朋友的親情愛意也要表達出來。這才符合夏天生長之氣的特點。如果違背了,就會損害心臟,提供給秋天收穫的條件不足,冬天還會再次生病。

「秋三月,此為容平」。 秋天是收容平定、成熟收穫的季節。天高風急,地氣清爽。應早睡早起,活動的時間與雞相彷。使精神安寧,緩和秋天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徵,不使外來因素擾亂意志,保持肺氣的清淨。這種收斂的方式與秋季相適應。違背了就傷肺氣,冬季發生腹瀉等疾病,提供給冬季閉藏的能力下降。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天萬物封藏,水冰地裂,天氣寒冷。這時不應該擾動陽氣,而是早睡晚起,待太陽出來才起床。不過現實中做到有困難,美國人不懂養生,小學生早晨上學很早,不管冬夏。但是我們如果能在週末做到就儘量做。讓神志伏藏於內,就像嚴守個人的隱秘一樣把它秘藏起來。避寒取暖,防止讓皮膚開洩而損失陽氣。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封藏的道理,違背了就會損傷腎氣,來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類的疾病,如四肢無力和某些神經系統的疾病。供給春天生發之氣的能力就減少。

這些是四季養生的總原則。

和濟醫館段穎哲中醫師
  Harmony Acupuncture & TCM
  Azure Duan, TCM Practitioner, PhD.
  1838 Old Norcross Rd, Suite 300, Lawrenceville, GA 30044
  網址﹕//www.hatcm.com
  電話﹕ (770) 310-8070
  電郵﹕ azureduan@gmail.com ◇

相關新聞
喬州大學系統授予學位數創下記錄 
喬州副州長瓊斯被免於起訴
喬治亞州失業率下降勢頭強勁
喬州登記在案的電動車突破 10 萬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