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千億信託資金池被疑潛在「龐氏騙局」

人氣 7

【大紀元2012年10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報導)近年來,中國信託業界資金池類產品風行,數額已高達千億規模。在信託公司樂此不疲的同時,外界質疑,「資金池」通過期限錯配募集資金,以短借長投的方式展開運作,這必然造成借新還舊的現象。

業內人士稱,在借新還舊過程中,如果持續出現項目收益不能覆蓋融資成本的情況,極可能會形成信託版的「龐氏騙局」。而且即使項目不出現問題,如果碰上大規模贖回,由於信託資金流動性不足也會導致產品「崩盤」。

大陸信託資金池模式盛行 規模達上千億

據《證券時報》報導,五礦信託人士介紹,從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信託資金池模式看,主要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信託公司一次或多次發行信託計劃募集資金投向單一項目,信託期內設置開放期,允許委託人申購、贖回,並提供流動性保障,實現短期資金投向長期項目,通過時間錯配降低資金成本。即在資金與項目配對上,形成一對一或多對一方式。最典型的如中信•虹道號貸款集合信託計劃,根據安排中信信託將在6個月內分12次募集24億元資金,每期產品期限為6個月。

而另一種模式更為常見,是信託公司以開放式基金模式發行信託計劃,在發行時未確定投資項目,或投資多個項目,或以組合方式投資(可投向其它信託產品,暨信託中的信託),信託期內設置開放期,允許委託人贖回,提供流動性保障。即資金與項目配對上為多對多的方式。

由於目前信託資金池類產品資金門檻較低,購買起步金額一般為50萬元,有的甚至低至30萬元;有固定收益保底且回報誘人,年化收益可超過6%至8%以上,遠高於銀行理財產品;此外,投資人所投資金在結束一期資金池產品後,可選擇直接滾動到下一期產品中,減少資金閒置時間。因此在投資人中相當受歡迎。

上述報導引述深圳某信託公司人士的話稱:「行業內幾乎每家公司都有2只~3只此類型的產品,總規模估計不下千億。」

信託資金池模式有繞開法規嫌疑

信託資金池模式產生之初,曾被質疑故意繞開法規監管。

2007年大陸施行的《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規定「單個信託計劃的自然人人數不得超過50人,但單筆委託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資者和合格的機構投資者數量不受限制。」限制投資者人數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確保集合信託的私募性質。

但現在許多信託資金池產品中,存在信託中的信託,即一個信託募集到資金後又投向另一個信託,以機構投資者名義避開信託產品中的自然人數量限制,但如果整體來看,整體信託產品中就會存在超過50個單筆委託金額300萬以下的自然人。

信託資金池模式被質疑潛在「龐氏騙局」

有業內人士擔心,此類產品在借新還舊過程中,如果出現項目收益不能覆蓋融資成本的情況,有可能形成信託版的「龐氏騙局」。

《證券時報》報導中,五礦信託人士認為,由於資金池信託資金與項目不能形成一一對應關係,沒有項目隔離手段,因此任一所投項目出現風險,都會出現連鎖反應。如果信託公司不披露這樣的風險,而使用新的資金償付舊資金,「龐氏騙局」的形成便不是危言聳聽。

前交通銀行理財師華維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認為,這個肯定有「龐氏騙局」這種現象。尤其現在這個項目有點打法律的「擦邊球」。

華維表示,信託產品一般沒有這麼短期限,一般都是投資幾年時間都很正常,這個類型變成了一個短期的理財產品,看似優點,實則風險很大。尤其投資門檻低,更會令許多中小投資人上當。「中國投資渠道太狹窄,監管部門對這些也監管不夠,沒有履行自己職責,老百姓對金融產品的認知不夠,一旦虧了,找誰都沒有用。老百姓是弱勢群體。」

華維說,至於利用後來投資者錢支付前面投資者利息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投資項目沒有成功,「前期的投資就拿不回來了,不要說收益回報了,沒有了。」

還有業內人士稱,由於資金池信託項目通常持續時間較長,時間跨度中利率波動可能性較大,一旦信託收益低於市場預期必然會引發大額贖回,這也會導致信託公司沒錢應付而出現崩盤的情況。

近兩年,中國天津大批量私募公司出現,採用的就是「龐氏騙局」的模式,導致數十萬中國百姓上當,許多人傾家蕩產。

龐氏騙局簡介

「龐氏騙局」稱謂源自於美國一名意大利移民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的一場金融騙局,以編造的項目許諾高息欺騙投資人,利用後來投資人的錢支付前期投資者的利息,進而欺騙更多投資者。

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gaozhita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看!富人們把錢投向哪裡?
中資企業挑戰美審查程序 奧巴馬下禁令
中國經濟異常疲軟 致原油價暴跌4.1%
外媒:中國經濟「硬著陸」正在發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