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活化休耕地 台農委會清查10萬假農民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2年10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近年氣候異常變遷、糧價居高不下、國際經濟情勢不穩定,全球鬧糧荒。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發現,全球挨餓人口8.6億,每8人有1人挨餓,台灣卻因米價低迷不振,農夫耕作意願不高,約有5萬公頃連續休耕農地。未雨綢繆,農委會決定啟動活化休耕地計畫,主委陳保基表示,倘若休耕地不逐步活化,未來將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首先要活化連續休耕農地;真的不能耕的就當作環境涵養用地,一年兩期每公頃仍可領6.8萬元補助,連綠肥都不用耕種。

根據農委會調查,全台目前約有16萬人領有連續休耕補助,其中近6成疑似「假農民」,陳保基強調,不具農民資格,土地也沒有生產、無法創造就業機會,地主卻年年領取休耕補助,不符合公平正義。農委會已彙整出這16萬人的名單,將透過千場說明會當面溝通接觸,協助解決問題。

不過,確實有部分農地因為地層下陷、缺乏農水路、土地鹽化、極度貧瘠,完全無法耕作。陳保基說,農委會將與環保署透過跨部會協商,將這類土地當作涵養水源的土地使用,這類環境涵養用地,每年仍可領兩期作每公頃6.8萬元補助,且農民無須翻耕、種植綠肥,但可耕作土地絕不能「放空」,農委會將輔導轉作其他作物。

陳保基說,明年1月起,休耕補助限領一期4萬5千元新規上路,並搭配「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轉型,鬆綁限民國95、96年的休耕地補助限制,擴大納入民國83年以後的休耕地,推廣農業企業化,打造「還鄉幸福」的新農業。

若65歲以上無力耕作的老農,陳保基說,老農把休耕地出租,每個月可領每公頃2千元的「離農津貼」,最多可領6千元,加上租地補貼及每月7千元的老農津貼,「不會比休耕補助來得少」。

除了活化休耕地,農委會也大力推廣米食,增加國人米食消費量,同時拉抬低迷不振的米價。根據農糧署統計,近3年台灣稻米價格漲幅約1.5%到5.4%,同期間,小麥等農作物漲幅卻在八成左右。

農糧署指出,米食消費量下降的原因包括:外食人口增加,米食的消費管道較少;吃飯要準備數樣配菜,比準備麵食麻煩;國人有吃飯會胖、吃飯易得糖尿病等誤解;社會型態變遷,國人對農村印象及吃米的情感變得薄弱。尤其是在都市地區,各式各樣的餐飲小吃蓬勃發展,或是中西餐館具有選擇眾多的菜色,吸引無數消費人口,使傳統米食大大降低消費量。

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說:「多吃一點米飯,對於台灣生態及氣候影響很大,多種一些稻米對於氣溫調節非常重要,多吃一點米飯,對於營養均衡很重要,目前國人碳水化合物不足,多吃米對身體有益。」部分國人擔憂吃米飯會發福,北醫大寶健營養學系主任陳俊榮指出,攝取適量米飯維持身體能量平衡、減少高油脂食物攝取並配合運動,才能達到實質減重及預防肥胖。

為鼓勵國人多吃米食,近年農糧署持續推廣米食文化,辦理相關稻米行銷推廣工作,建立國產良質米優質形象,增進消費大眾對國產米的認知與喜愛,帶動國人米食消費風潮,除擴大國產稻米消費規模,也讓台灣米食文化可以向下紮根,提升國產米食競爭力。

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報告指出,全球約有逾1億名5歲以下幼童體重過輕,每年有250萬幼童因營養不良死亡。鼓勵各國刺激經濟增長及投資農業,以達成2015年將飢餓人口减半的「千禧年發展目標」,且警告過去數月糧價因美國、俄羅斯及其他主要出口產地出現旱災有上揚趨勢,糧價將接近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高位,對於日益逼近的糧荒,農委會也決定透過各種方式拉高糧食自給率。

2010年我國以熱量為基礎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2%,相較於鄰近日本39%及韓國50%為低。農委會農糧署署長李蒼郎指出,主因是小麥、豆類及玉米等作物,國內較不適合生產或生產成本較高,大部分需仰賴進口,以致國內糧食自給率偏低,未來會從生產及消費著手,目標是2020年將我國糧食自給率拉升為40%。(◇

農委會推動糧食措施:

項目

做法

推動農地租賃

導引青農接棒

鼓勵出租農地並輔導專業農民承租擴大經營規模,加強活化休耕農地,提高糧食生產,大佃農承租95年或96年任一年連續休耕農地,種植糧食、飼料、芻料、有機或產銷無虞等作物者,提供租賃獎勵措施,及承租獎勵每期作每公頃5千元至2萬元。

獎勵種植具進口替代或外銷潛力作物

契作飼料玉米、大豆(黑豆),每期作每公頃獎勵4.5萬元,契作牧草及青割玉米每期作每公頃獎勵3.5萬元。

建立生產專區

輔導並整合稻米產銷供應鏈,建置稻米產銷專業區;輔導優質大豆生產專區與醬油等大豆食品加工廠商契作,建立優質大豆專區合作營運。

強化具潛力作物及抗逆境能力科技研發

利用科技培育適合國內種植高產及耐/抗逆境小麥、飼料玉米、飼料稻及雜糧新品種;研發產地消費特色潛力糧食作物種類;發展優良農作生產及農業環境友善耕作方式。

落實地產地消觀念

鼓勵國人多消費在地所生產農、糧、漁、畜產品,並開發安全與健之多元新產品,創造國產農產品新需求,以替代進口穀物消費。

調整膳食結構強化消費者教育

透過教育、衛生與農業部門合作,加強米食營養與健康宣導教育,並強化消費者教育與互動,改善國人膳食結構並鼓勵優先消費國產農產品,進而減少進口產品需求量。

拓展國產農產品消費通路

建立產地標章及強化衛生安全無縫管理機制,輔導於產品或營業場所明確標示,區隔市場,並穩定市場供銷,建構網路撮合商城,建立農民市集直銷管道,創造新興消費通路,拓展消費市場及消費量。

資料來源:農委會農糧署 記者施芝吟/製表

(責任編輯:敏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