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10月10日訊】諾貝爾獎評委會10月8日宣佈,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以表彰他們在研發和應用誘導多功能干細胞(iPS)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因這次獲獎,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19人。
由於本國學者時隔兩年再次獲得諾貝爾獎,日本舉國上下熱烈歡呼。京都大學已經產生5名諾貝爾獎得主,這次再添了一名獲獎者。而且日本在即將發表的化學、物理、文學等獎項也有望獲獎。
在亞洲國家的行列中,日本能夠培養如此之多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秘訣是甚麼?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2010年,日本政府認為他的研究將對疑難病的治療作出重大貢獻,決定資助50億日元。山中伸彌當天在記者會上表示:「我是個無名研究者。在東日本大地震和經濟蕭條中,如果沒有政府的資助,我就無法進行研究。所以這是日本這個國家獲得的獎。」
報導說,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也是京都大學出身。比起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學風更自由,而且更重視有獨創性研究,產生了多數諾貝爾獎得主。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是湯川秀樹。他在1949年獲得物理學獎,給戰後仍在廢墟中的日本人樹立了自信心。
日本人主要是在基礎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包括這次獲獎,科學領域獲獎者有16人,其餘有2名文學獎、1名和平獎。在科學領域,物理學獎7名,化學獎7名,生理學或醫學獎2名。
日本從小學開始進行以實驗和興趣為主的科學教育。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南部陽一郎一次在接受採訪時說:「物理學的趣味在於像解魔方一樣的猜謎,我記得上小學時的科學實驗課使我最入迷。」這樣的科學教育使一位平凡的公司員工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獲得2002年化學獎的田中耕一在東北大學攻讀學士課程後進入島津製作所當一名普通技術員,而他經過潛心研究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一殊榮。日本除了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外,名古屋大學、東北大學、北海道大學等大學也產生了諾貝爾獎獲獎者。
(責任編輯:李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