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1月09日訊】
一. 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與包拯同朝)。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大中祥符八年(1015)與籐子京同榜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政知事(副宰相)。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五年(1045),貶放鄧州(今河南鄧縣)。以後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死後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著有《範文正公集》。本文寫於慶歷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當時作者貶居鄧州,這年六月,籐子京(名宗諒,字子京,與范仲淹同年進士,兩人是好友,此時貶居岳州),重修岳陽樓,寫信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請名作家所繪的《洞庭晚秋圖》一幅,連同親擬的《求記書》一併寄去。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是看圖寫的)。
岳陽古稱巴陵。就是岳陽城西門樓,緊靠洞庭湖,可以飽覽「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樓址在今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
「記」是一種文體,屬散文類。作者借為岳陽樓作記,一方面表達以天下為己任的曠達胸襟,另一方面慰勉、規勸友人。
二.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嚐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滕子京)就重新修整岳陽樓,擴大它舊時的規模,刻唐代和現代(宋)名人的詩詞文章在上面,囑托我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連接遠處的山,吞吐著長江的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早晴晚陰,景象變化多端。這些就是岳陽樓雄偉壯觀的景像,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北通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降職遠調者和詩人,大多在這裡會聚,觀賞自然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陰雨連綿,連月不開,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太陽和群星隱去了光輝,山嶽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登上這座樓,就會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被誹謗,害怕被譏諷的情懷,滿目蕭條的景象,使人感慨到極點而十分悲傷了。
到了春風和煦,日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天色湖光上下映照,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沙鷗鳥時飛時歇,美麗的魚兒在水中暢遊;岸上的小草和平地上的蘭花,茂盛而青綠。有時煙霧全部消散,明月朗照千里,水中浮光閃著金光,靜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互相應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精神愉悅,榮辱全忘了,端起酒杯麵對清風,那真是喜氣洋洋啊。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表現,為甚麼呢?不因外物而喜,不因自己而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擔憂。這樣做官也擔憂,不做官也擔憂。那麼甚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啊!沒有
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時間是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四.作品賞析
本文借描寫岳陽樓,以景言志,以物抒情,深刻地表達了作者不計個人得失和以天下為公,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的曠達胸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章構思獨特:全文分為六段,結構層層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巧妙地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將畫面,詩情,理趣融為一體。
第一段:寫作記的緣由。以點明時間起筆,然後寫籐子京「嫡守」敘事中讚頌了籐子京謫守巴陵的政績顯著,短時間內就達到了「政通人和百廢興」。說明籐子京不同於一般的「遷客」,暗讚他雖然身處遭貶的逆境,但仍「不以己悲」的境界與胸懷,表達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下文抒情設伏;自然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
第二段:概括描寫雄偉的壯闊的洞庭湖美景,一「銜」一「吞」賦予洞庭湖以美的生命力。先總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寫作範圍。然後分別從空間、時間角度描寫了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洶湧及景象的變化多端。雖寥寥幾筆,字字寫景,一副湖山輝映,煙波浩淼的洞庭美景展現在讀者面前,接著用「然則」句引出「遷客騷人」。但字裡行間體現出了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段末設問句承上啟下,由景入情,自然引出下文對陰、晴兩種不同景物的描繪,從而引發「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喜兩種不同的心境。
第三段:寫物暗則悲,為下文議論「不以己悲」埋伏筆。本段作者選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繪,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淒楚。先寫晝景:連綿的陰雨,令人膽寒的陰風,恐怖的濁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絕,竭力渲染了諸景皆黯淡悲涼氣氛;後寫暮景:虎嘯令人戰慄,猿啼催人淚下,觸景生情,登樓而悲,心境的淒楚到了極點,可謂悲愴(chuang)欲絕!
第四段:寫景明則喜,為下文議論「不以物喜」埋伏筆。本段與上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先寫白天。描繪了天水相連的晴朗,輕捷的水鳥,閒適的游魚,有色有香的小草蘭花,動靜相宜,渲染了自由閒適、富有生機的氣氛。後寫夜景。再次寫天寫水,有動有靜,此時不再有恐怖淒涼的虎嘯猿啼,卻有悠揚動聽的漁歌飄蕩在湖面夜空,渲染了萬物俱明的喜悅氣氛,觸景生情,登樓而喜,心境的喜悅到了極點!可謂喜不自禁!
以上兩段是排比段,作者不僅因景生情,而且寓情於景,字字皆景卻聲聲有情,情景交融。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闡明「古仁人之心」,點明了文章的主題。對上文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否定,表現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作者用「嗟夫」一聲感歎轉入議論,描繪了與「遷客騷人」「物暗則悲,景明則喜」的那種為私的心境截然不同的「古仁人」的那種為他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其實也是作者心志的表明—-不計個人得失,憂國憂民,心繫天下的情懷;接著用「然則」句轉折,很自然地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結尾在詰問中表示與此類人同道,表達了自己志向的堅定不移,同時勸勉友人,警策後人。
第六段:寫作記的時間,與篇首呼應。
五.作品的魅力
《岳陽樓記》之所以膾炙人口,感人至深,成為傳世名篇,一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一方面作者將敘述、寫景、抒情、議論巧妙結合。文章開頭簡要記述了作記緣由,接著把波瀾壯闊的洞庭美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繼而,生動描繪了一「陰」一「晴」兩種不同的景象,並說明了「遷客騷人」由景而生的悲喜情感,最後借探求「古仁人之心」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作者敘事簡潔、描繪生動、抒情適度、議論準確,很自然的使畫意、詩情、理趣融為一體。另一方面,語言凝練、生動優美;多處駢文,對仗工整;四句短語,音調鏗鏘;合轍押韻、音律和諧;讀來舌端潤暢,聽來耳中清晰,是現代白話文所不具備的,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傳統文化的魅力。
總之,文章簡短,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動靜相宜,明暗對襯,文詞簡約,音律和諧;敘事簡潔,描寫生動,抒情真切,議論精闢,不愧為千古佳作。
二是作者的人格魅力。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范仲淹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湧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作者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後人的稱頌。可見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一方面是他自幼的心語,一生行為的準則;是他高尚人格的寫照;是他人生觀,世界觀的展現;是他以利民為宗旨,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境界、博大胸襟的體現。沒有這些也寫不出這樣的文章,因為文如其人,言為心聲。
另一方面,作者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不只是他自己恪守的仕途進退原則,更主要的是他指出了為官之道,它有利國計民生。他本人是這種為官之道的踐行者。史書記載,范仲淹出身貧寒,為官後只為人民疾苦為念,所以得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後無余財產。在朝為官,以天下為己任,力圖救治時弊。敢於直言勸諫,敢於為民請命,屢遭貶黜,全不在意,無怨無悔,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真正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謂憂國憂民。
范仲淹所倡導的這種為官之道,在當今中共體制下已蕩然無存。打著為民的幌子,行的都是害民的舉措。民謠有曰:「房改把你腰包掏空,教改能把家長逼瘋,醫改慢慢給你送終。」可謂禍國殃民。權利被市場化,商品化,貨幣化;權錢、權色、權利交易比比皆是;良知與道德被金錢泯滅;原則與正義被利益抹去。正如民謠所說:「大官小官無官正,反腐倡廉未見行。」如今的中國社會,官員腐敗,民心渙散,道義無存,萬象混亂,又豈能「政通人和」。傳統何時回歸,古風何日重現,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深思的問題,因為事關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