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梁林故居被拆背後的利益鏈

陶短房

人氣 8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1月30日訊】古人云「一鼓作氣,再衰三竭」,是說做事往往一開始勁頭十足,時間長了就會失去動力,不了了之。人們曾以此常理推斷,屢屢被拆遷威脅的東城區北總步胡同24號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會因此逃過一劫。

2009年,拆遷方以商業開發為由拆掉了門樓和西廂房,同年7月11日,《新京報》獨家率先披露引來廣泛關注和普遍不滿,不久後國家文物局明確表示梁林故居具重要歷史價值,北京市文物局不久後會同規劃局表示,已責成建設單位調整建設方案,並將邀請專家制定具體保護措施;2010年1月,國家文物局表示該建築已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同年10月媒體稱梁林故居已被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錄範圍……照常理,各級文物管理部門的三令五申,媒體、公眾的廣泛關注,都理應讓拆遷方退避三舍,有誰能想到,時隔1年多,這座理應「拆下留房」的文保建築卻仍逃不脫被拆成廢墟的命運?

俗話說得好,「無利不起早」,拆遷一方以甘冒大不韙的決心、勇氣,和隱忍1年多仍要出手的持久戰精神,來拆一座絕不該拆除的歷史建築,而沒有出現「再衰三竭」的正常現象,奧妙只能有兩個,即首先,拆掉這座建築,於拆遷方有利可圖,其利益足以讓他們置各種譴責、後果於不顧;其次,拆掉這座建築所需付出的代價、冒的風險,於他們而言無關痛癢,完全可以置若罔聞。

對於第一點無需多說,一次又一次類似事件的發生,其背後無不是利益在驅動:開發商的,承建方的,投資方的,以及和這些「前台」商人有著千絲萬縷利益關聯的「後台」各方的,如果不把這些脈絡釐清,把這些利益鏈條斬斷,今天被拆的是梁林故居,明天被拆、被毀的就可能是古都地面、地下更珍貴的建築、文物,甚至你我的民宅——只要拆了它們對這些強拆者有利。從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媒體在曝光,社會在呼籲,文保部門出台了一個又一個看上去很合理、很有希望的計劃、方案,可結果卻等於零、甚至負:梁林故居甚至正是在被媒體披露「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錄範圍」的同一個月遭逢滅頂之災的。如果說這件事給人最大的教訓,那就是必須曝光、切斷野蠻拆遷背後的利益紐帶、鏈條,而非僅僅曝光拆遷本身,或針對被強拆對象,制訂幾條虛弱到拆遷者不屑一顧的條文。

至於第二點則更應引起高度重視:梁林故居在媒體關注、文物部門介入和公眾矚目的背景下仍難逃被強拆厄運,「責成調整方案」虛應故事,「具體保護措施」不知何在,「不可移動文物」豈止被「移動」,而這個「不可移動文物」認證的過程歷時近1年,竟直到梁林故居被拆作平地尚未走完程序。不管原因何在,這一切的客觀後果,不僅讓此次事件的拆遷方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戰果」,更給「後來者」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榜樣——不必理會甚麼文保、輿論或規定,反正也不能把我們怎樣。

梁林故居的悲慘命運更極大損害了文保部門和有關地方、其它職能部門的公信力:令不行,禁不止,保護不成,處罰不痛,以後誰還敢相信你們的信誓旦旦?

一而已甚,再何能堪,時隔1年多的兩次拆遷,無疑是捅向熱愛傳統、熱愛故鄉、熱愛古都文化者心頭的兩把尖刀。時至今日,誰能相信「就地重建」真會落實,或即便落實,不會成為沾滿銅臭氣息、為虎作倀的假古董?

當務之急是嚴厲處罰強拆責任方,並公開、透明、公正、依法追究台前幕後的相關單位、個人,理清牽扯其中的利益鏈條,重塑反強拆和文保的公信力。往事不可諫,但北京城還有眾多的文物古建,以及比這些多得多、同樣隨時可能面對強拆威脅的普通民宅。

(轉自作者博客;責任編輯:肖笙)

相關新聞
福州自焚抗強拆者人權日討自由
投書:我看到的西安強拆
西安暴力拆遷 1個月致兩村民死亡
四川古藺鎮強拆致多人死亡 村民無心過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