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學生較憂鬱 華裔學者指出虎媽戰略失敗

人氣 2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據一項挑戰虎媽教育方式的研究報告顯示,高成就的美國華裔學生比起白人同學有更多的憂鬱和焦慮。研究報告作者、密西根州立大學人類發育和家庭研究華裔助理教授秦寶蓮(Desiree Baolian Qin)認為,快樂比嚴厲管教更重要。

根據《虎媽戰歌》作者蔡美兒的定義,東方父母的觀念認為,不惜一切代價的逼迫孩子們達到優秀,父母不需要擔心孩子們快樂與否—只要他們的成功。

身為母親的秦寶蓮說:「我強烈相信快樂對孩子健康成長有巨大影響,所以他們不應只要現在的成功然後將來適應不良。」「家長們注意到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寫書回顧自己強硬的教育方式。書中描述她要求她的兩名女兒,每天花數小時練習鋼琴和小提琴。女孩不准看電視和在學校玩。這本書出版後掀起了巨大的爭議。

來自中國的秦寶蓮有兩個女兒。她認為這種限制是荒謬的。她和丈夫從來不阻止他們的女兒,四歲的奧利弗和兩歲的海倫玩耍和參加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建立社會和情感技能。

「孩子們需要和其他人合作交際的能力。」秦寶蓮說:「我強烈覺得我不能只是朝著成功的目標來培養孩子而犧牲其他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要他們成為全面發展,情感健康的孩子。」

最近在DC舉行的亞裔美國人心理協會會議上,秦寶蓮比較了蔡美兒的強硬家長作風和西方家長柔軟寬容的方式。許多美國家長如此擔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她說,他們過分表揚孩子了。

「我同意蔡美兒的說法,一個孩子將會發展起強烈的自尊心,當他們真的掌握了什麼東西的時候。所以自尊心應該根植於他們的成就,他們的能力,而不是家長和老師對他們做任何事情都給予空洞的讚揚。」

秦寶蓮表示,對孩子寄予厚望沒有錯,問題常常是對這些期望進行溝通的方式。

許多中國移民家長經常為讓孩子達到優秀的目標糾纏不休—這是在中國長期進行的方式,包括把孩子和姐妹兄弟相比較,比如,「你的姐姐得了全A,上了哈佛。你為什麼不能?」

發表在《青春期期刊》(Journal of Adolescence)的報告中,跟歐裔學生比較,華裔青少年顯示出顯著低水平的心理適應和顯著低水平的家庭凝聚力,有更多的家庭衝突。

這一發現是針對美國東海岸一所著名高中的500名優秀學生的調查。

亞裔美國孩子的大多數來自於移民家庭,這些家長面臨養育孩子的額外挑戰。由於孩子們上美國學校,學習英文更加快速,家長常常是在中國人企業工作,比較少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

這個現象被研究者稱為「文化差距」(acculturation gap),導致家庭內部的異化和衝突,可能隨著移民人口增長變得更加普遍。現在,約20%的美國孩子擁有至少一個移民父母。2040年可能達到33%。

「在極端的東西方父母之間存在一個健康的中間地帶。」秦寶蓮說:「不論文化,對孩子最有益的是,在溫暖有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並給孩子明確且高的期望。」

(責任編輯:畢儒宗)

相關新聞
耶魯教授「悍母」論 華人社區熱議教育
《虎媽戰歌》勁爆 華裔教授引中美媽咪論戰
華裔媽媽魔鬼育兒經 抗議信件如雪片湧入
壞媽回應虎媽:西方放養孩子也能成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