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王元:按部就班上學考試扼殺英才

人氣 8
標籤: , ,

【大紀元2012年01月02日訊】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元日前表示,中國對於英才培養重視不夠,「因材施教」遠不夠,按部就班一級級的上學制度和考試制度,對優秀的人才是一種藩籬。他呼籲要給予精英教育自由生長的空間。

精英教育需要自由生長空間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擔任過10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委員會主席的王元院士每天走在中關村的大街上,放眼望去,最多的就是為應試而生的奧數補習班。

這位耄耋老人擔憂:即將進小學的孫子孫女如果不喜歡自己研究了半個多世紀的數學,最後是不是仍將被迫捲入奧數培訓的滾滾洪流。

他常常現身說法寄語年輕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由於興趣愛好而執著追求,才創出成績的。

為什麼中國今天出不了錢學森、華羅庚這樣的大科學家,王元認為,華羅庚的故事給人啟示。

在王元看來,西方國家的教育重視英才,因為造福國家、重點創新要靠英才。而中國對於英才培養重視不夠,「因材施教」遠不夠。 7歲的孩子,有的只有4歲的智力,有的早就超過了,按部就班一級級的上學制度和考試制度,對優秀的人才是一種藩籬,「就像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讀一樣的書,變成了要齊步走,最後只有向落後看齊,好的學生被扼殺掉了」。

王元呼籲要給予精英教育自由生長的空間,而他的中學時代恰是對此最好的註腳之一,儘管時代和環境已經大不相同。

同時,他認為不是英才非要按照英才培養同樣糟糕。

王元常常為一個個案唏噓:自己認識的一個人,小學時家長讓念中學的東西,中學時念大學的東西,早早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拿到博士學位,遺憾的是,畢業幾十年沒有一點創新。

中學無需都考滿分 音樂和繪畫浸染讓人遠離蠅頭小利

王元的初中生活是在戰亂與艱難中度過的,快上高二時,全國才迎來了八年艱苦抗戰的最終勝利。

1942年,王元考入了當時的國立二中,這所學校由揚州中學西遷四川後改名而來。今天的資料顯示,王元求學前後從揚州中學畢業的學生中走出了40餘位院士。

民國時期的教育更趨近精英模式,「當時的學習太簡單,管得不多。」正是得益於這樣寬鬆的環境,精力旺盛的王元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課外,「學了很多人文的東西」。從《紅樓夢》、《三國演義》、莎士比亞作品等文學名著,再到二胡演奏、畫畫、游泳和美國電影,王元樣樣浸染其中。

整個中學時期,王元的學習成績始終保持中等水平,「50名同學,一直排在20名左右」,即使相對不錯的數學與英語,也遠不是班級最好。

但是他坦言從來沒有過後悔,「我認為中學那樣學習是正確的,不需要門門考5分(當時考試滿分為5分)。」

他認為音樂和繪畫的浸染讓自己遠離蠅頭小利,「那些深厚的意境使人淨化,讓人知道最高級的享受,不會再去貪圖蠅頭小利」。

而他與數學的緣分似乎在冥冥中注定。19歲那年,王元自覺天分不夠,高考第一志願他填報的全是電機、化工一類的工科專業,而把數學放進了報考志願的替補隊伍,卻沒有想到步入了數學研究之旅,最終成為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證明了2+3的著名數學家。

多年後,在很多中學裡演講,面對充滿激情和和夢想的青少年一代,王元常常深有感觸地告誡,「中學時代一定要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新聞
從美國的小學教育看經濟強國背後的推動力
【熱點互動】中國大學生出路何在?
中國博士生人數增多水平下降
印度向全球「批量出口」CEO 學者揭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