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有三變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17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1),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2)。」(《論語·子張第十九》)

【註釋】
(1) 儼然:端莊貌。
(2) 厲:嚴正。

【語譯】
子夏說:「君子的容貌儀態有三種變化:遠遠望著他,他的樣子容貌端莊;接近他後,發現他溫和可親的一面;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研析】
一般人無法集「儼然」、「 溫」、「 厲」三者於一身。其實,子夏以此形容孔子,也正好體現孔子「聖之時者也」的風貌。就像一塊玉,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都能體現不同的色澤變化。身為一名教師,若能讓學生起敬畏之心,專業不失親切的風貌,容易讓學生打從心底尊敬。因為「有為有守」的為人態度,也正好是身教的一環。

【延伸思考】
1、回憶你學習過程中遇到過的老師,哪一位最令你印象深刻?請你描述一下老師的個性。
2、一位老師要兼具「儼然」、「 溫」、「 厲」於一身,基本上也需要具備相當的修養內涵,你認同嗎?你認為一位好老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相關資料】

神傳漢字之謎:解「師」字
武漢仁

「師」字的繁體字是「師」。常人認為「師」就是傳授知識的老師。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韓愈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道」。老師能夠給學生傳授儒家做人的道理,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問。一個老師如果能做到韓愈所說的,當然就已經很不錯了。

「師,二千五百人為師。從匝、從(「阜」字的上半部),(「阜」字的上半部),四匝眾意也。師,古文師。」(《說文解字》)這是說,「師」就是古代軍隊的一種軍事建制單位,那時以每2500人為一師。

老子告訴我們,古代是個「小國寡民」的時代。「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 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80章)在那個時代,世界上有上萬個這樣的小國家。他們互相都很少來往,哪裡有什麼戰爭?哪裡需要那麼多的軍隊?那時,「什伯之器」、「 舟輿」、「 甲兵」等等,都沒有什麼作用,幾個自然村落就可能是一個國家。那時王后和公主可能在家裡紡織,國王和王子可能在田頭插秧。到了軍隊有2500人為一師的正規建制的時代,恐怕已經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了,國家、軍隊、法律 等已經和我們現在很近了。所以,我認為這不是「師」字的本義,而是其轉意。

但許老先生在書裡卻給我們留下一個古文「師」字。從古文「師」字 看,活活勾畫出一個人的臉部線條,旁邊兩個朝下的小三角形如其雙目,中間一個朝上的大三角形如其口,該人多須。一該字中間是「木」字和「本」字迭在一起。 所以這個古文「師」字從「木」、從「本」。老師有如樹木之根,為後人知識的根本和來源。師父、老師、導師等,才是「師」字的本義,其它(如軍隊2500人 為一師)皆為其轉義也。現在的這個「師」字,左邊的(「阜」字的上半部)是那兩隻眼睛變形而來的,右邊的「匝」字是口(即「一」)和鬍子(即「巾」)變形而來的。

有人可能會問,這個古文「師」字會不會是獅子的「獅」呢?不像,這個古文「師」字刻畫了一個苦口婆心的很善良的形象,而獅子是百獸之王,形象很凶。

我以為,對於修煉人而言,「師」是個最尊貴的稱呼,修煉的人常把「師」稱為「師父」,「師父」是度人的覺者,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老師。從字面上看,師父就是既是導師又是父親的意思,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實遠不止此也。修煉人的師徒關係用我們現在人類的語言很難形容。未遇明師的常人,滿身業力,渾渾噩噩,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就像一具行屍走肉。師父度人是不講條件,不講代價,不計報酬,既不講名,也不圖利,完全是一種博大的慈悲。師父並不一定是弟子的生身父親,但是他啟發弟子的正念正覺,給予每個弟子以新的生命,這一點,每個弟子都會明白,每個弟子心裡都會有感覺的。師父要啟發、指導和督促弟子開始修煉,走上返本歸真之路,直至弟子修煉圓滿。所以,修煉人的師父不是父親,勝似父親。

【課後作業】
你如何要求自己做到尊敬你的師長(或你的師父)?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趙高是個生性貪詐有野心的人,一心想要篡奪秦朝大權。秦始皇去世後,次子胡亥繼位,即秦二世,趙高則當了丞相,可是趙高根本不把胡亥放在眼裡。
  •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後,很想得到這塊玉,便派人捎信給趙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趙王左右為難,送的話擔心秦王不守信用,不送的話又擔心強大的秦軍來侵略。於是大臣繆賢建議趙王請藺相如前來商討應對之策。
  • 唐朝武則天稱帝時,有一位名叫婁師德的宰相,他待人寬厚有度量,由於十分愛才,也屢屢舉薦人才。
  • 微子是殷商末代皇帝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紂王繼承了帝位後,荒淫無道,微子幾次勸諫,紂王都不聽。
  • 汲黯是漢武帝時的大臣,個性正直不阿,守節死義,不畏權貴,以民為本,有什麼不滿就直接對武帝勸諫,武帝因此不重用他,外調他到東海當太守。
  • 戰國時代,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從原本只是一名默默無聞的門客,被升為上卿。當時趙國有一名將叫廉頗,見到藺相如的官位居然比自己的還高,因此很不服氣,懷恨在心,想要報復,並聲言不願和藺相如同在一起做事,有機會也要當面侮辱他一番。
  • 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在細微末節上錙銖必較,才能從宏觀中,取得較易成功的抉擇。「大德不逾閒」就好比在江河裡游泳,順流而游,游得就快就輕鬆,逆流而游,游得就吃力。
  •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堅守自己的志向,有疑問要切實的問清楚,從淺近的地方去思索推究,仁德便在其中了。」
  •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堅守自己的志向,有疑問要切實的問清楚,從淺近的地方去思索推究,仁德便在其中了。」
  • 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發令遲緩,到期卻不寬假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像做小官員般的小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