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男:從未見過金正恩 不滿受中共監視

人氣 146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17日訊】1月17日,韓國媒體《月刊朝鮮》曝料金正日的長子金正男和日本媒體人士7年間通過100餘封電子郵件進行的交談記錄。記錄中金正男解釋了自己被金正日疏遠的原因,以及金正男對於金正恩和中國的看法。金正男表示自己從未見過金正恩,並稱中共一面保護他一面監視他。

據悉,《月刊朝鮮》的報導內容來自2004至去年12月金正男和日本《東京新聞》編輯五味洋治通過100餘封電子郵件進行交談的記錄和兩人2011年1月和5月兩次面談的記錄。

「直諫改革開放遭疏遠」

此前媒體報導普遍認為,金正男是金正日的長子,而且曾得到張成澤、金敬姬(金正日的妹妹)夫婦的支持,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之前一直是最有力的接班候選人。但是,金正男2001年持假護照前往日本被揭發後,失去了金正日的寵愛,實際上是被驅逐出平壤,在中國大陸、澳門和香港等地過著漂泊生活。不過,金正男認為自己遭到父親疏遠的原因並非假護照事件。

金正男表示:「我結束瑞士留學生活回到北韓後,向父親建議改革開放,結果關係疏遠起來,再後來成為被警惕的對象。父親送我出國留學後,非常孤單。隨著同父異母兄弟正哲和正恩,以及汝貞的出生,父親把更多的愛轉移到了他們身上。當我在長期留學的過程中,深受資本主義思想的影響後,父親縮短了弟弟們在海外留學的時間。」

金正男還說:「一旦有機會,我就會毫不保留地向父親講出自己的想法。其中包括國際社會對核試驗、導彈發射的憂慮。近些年我曾對父親說,希望把弟弟(金正恩)培養成關心民生的人。」他就自己和金正恩強力後盾的姑姑金敬姬以及姑父張成澤的關係表示:「現在我和他們的關係也非常好,仍受到他們特殊的關愛。」

「從未見過金正恩」

金正男就金正恩的性格表示:「雖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一次也沒見過,對他不瞭解。」不過金正男表示,曾在外國見過幾次金正哲。金正男說「金正恩體制不會長久」,金正恩還「年輕」且「缺乏統治經驗」讓人擔憂。金正男還預測說,既有勢力之間很可能會展開權力鬥爭。

金正男就朝鮮體制表示:「不搞改革開放朝鮮會垮掉,搞改革開放朝鮮政權會垮掉。我想,朝鮮會在改革開放還是守住政權中難以取捨,任時間流逝。」金正男就朝鮮執意對外奉行強硬路線的原因表示:「為了生存的政治體系。朝鮮絕不會棄核。」

金正男在2011年9月14日發給五味洋治的電子郵件中說:「最近接班人(金正恩)所重視的9名軍人家屬脫北,令朝鮮當局大為頭疼。」

金正男所說的9名軍人家屬很可能是去年9月在日本領海發現的北韓人民軍軍人的9名家屬。當時,上述一行人的領頭者主張:「我是朝鮮前最高人民會議議長白南雲的孫子。」

「中共一方面保護我一方面監視我」

金正男說:「中共政府在保護我,但同時還監視我。這是我不可避免的宿命。既然是不可避免,倒不如享受它。我經常去澳門的原因是澳門離中國大陸最近,也是一座自由奔放的城市。」他還澄清說:「儘管我身邊不乏女人,但我的妻子只有一個。在這個世上我最愛的人就是我的妻子。2001年日本事件(非法入境被驅逐出境)當時,拉著我年幼兒子的手的女人正是我的妻子。戴墨鏡的女子是我的秘書。」

偽造護照出入海外

就2001年非法進入日本事件,金正男表示:「當時(在北韓)利用偽造護照出入海外是很普遍的事情,我曾多次訪問日本並住在東京有名的酒店,也去過很多美食店。金正恩也曾偽造巴西護照訪問過日本。」他接著說:「可能是因為喜歡喝酒,患有痛風病。經常發作並出現疼痛症狀,所以每天在服用尿酸調節劑。」

2011年10月,金正男的兒子韓松(Kim Han-Sol,居住在澳門的同居女所生)被媒體公開。對此,金正男表示:「兒子很有冒險精神,他自己選擇了存在紛爭地段的波斯尼亞莫斯塔爾市的一所國際學校,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我現在還在擔心。」

「金正日曾反對世襲」

金正男對五味洋治說:「金正恩只是長得很像祖父金日成,非常擔心他到底會帶給朝鮮人民多少幸福。目前金正恩只是個象徵性人物,實權可能由現有的執政精英掌控。」 他說,金正日當初曾反對世襲。金正日說過:「不會把權力傳給兒子。世襲會辱沒我和父親金日成的功績。」他說,父親仍決定延續世襲是因為出於現實考慮,即「白頭山血統」(金日成血統)對維持體制非常重要。關於中國對三代世襲的看法,金正男表示:「與其說中國政府贊同世襲,不如說是為了朝鮮內部穩定才認可接班格局。三代世襲簡直讓世人笑話。」

金正男對延坪島事件表示:「這是朝鮮軍方為證明自己的地位和存在,以及持核正當性才進行的挑釁。」他對天安艦事件表示:「對朝鮮而言,有必要突出西海5島是交戰地區。這樣才能使持核和先軍政策變得合理正當。」

(責任編輯:李曉宇)

相關新聞
北韓確定中樞人物 金正恩和新七人幫成形
【新紀元】2012 九大猜想
日媒:金正男曾秘密回北韓奔喪
金正恩掌權 嚴令格殺叛逃者誅連三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