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然:從「德治天下」看西周的歷史魅力(1)

鄭欣然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9月28日訊】周的始祖後稷在帝堯時期擔任農師,百姓很受益。帝舜掌權後,設立官職,「在其位,謀其政』,後稷負責農業,播收百谷,盡職盡責。

公劉繼承父志,修復後稷之業,初興周道

公劉是周族的第三代部落首領。他遵循祖父不窋、父親鞠的教導,秉承了先人後稷傳承的美德,公劉以「忠厚」待民,獲得了人們的擁護。「修復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他領著周族人開山墾荒,建設水利工程,栽種五穀,發展畜牧,開創並大力推廣農耕文化,在華夏農業區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公劉時代的興盛局面是公劉繼承與發揚了家族傳統美德成就的,正式建立豳國,公劉成為周族早期一位偉大首領。人們寫下詩歌《詩經.大雅.公劉》來對他的功德進行讚頌。

古公亶父繼承先祖遺風,積德行義,恩澤後世

古公亶父在位時,他秉承了周人先祖的遺風,成為繼公劉以後又一位勤政愛民的卓越領袖。他廣行善事,深得民心。生活中的古公亶父保持著非常簡樸的作風,他十分關注周族下層人民的生活情況。通常,他並不住在宮室,而是住在普通氏族成員所住的破舊的窯洞中。春耕時,他與妻子太姜一同參加農耕活動。夏天大雨傾盆,他就和青壯年一塊修築堤壩,疏通河道。到了秋天,他領著眾人儲存糧食。冬天裡,他還要四處噓寒問暖。他見到戎人生活艱難後,不僅讓人教授他們農業生產技術,還免費將糧食種子提供給他們。

古公亶父仁義大度,散居西北的戎狄的薰育族常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他們。後來他們又想要奪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要同戎狄廝殺一場。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想讓他給大家謀取福利。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地是為了奪取我的土地和民眾。而百姓只要能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幸福,跟著我或跟著他們,有甚麼區別呢?讓百姓為了我一己之私,犧牲父子兄弟來鞏固我的君主地位,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幹。」於是帶領家眾離開豳地,到岐山腳下居住。豳人深感古公亶父的至誠,全城上下扶老攜幼,又都跟著古公來到岐下。鄰國聽說古公這麼仁德,很多來歸從他。

古公在岐山腳下考察地形,因地制宜,領著人們拓荒分田,改變戎狄遊牧的風俗,過定居生活。他營造城郭,建築房屋,建立宗廟和太社,又設立各種官職,定國號為周。人們譜歌作樂,歌頌他的功德。

在周族歷史上,古公亶父既繼承了後稷、公劉的遺風,又開啟了周文王、周武王的鼎盛時期。在吳姓族譜中,尊古公為先祖,周文王時期追尊古公為「周太王」。

太伯讓賢讓天下,美德流傳後世

太伯是古公的長子,季歷的哥哥。季歷十分賢德,他的妻子太任,也是像太姜一樣的賢惠婦人。太任生下昌,昌出生時有聖賢的祥兆。太伯為了讓季歷繼承王位,以便傳給昌,就和古公的次子虞仲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並依照當地的習俗,在身上刺上花紋,剪掉了頭髮,把王位讓給了季歷。

季歷即位後繼續實行古公的德政,施行仁義,諸侯都歸順於他。

文王西伯昌有聖君美德,繼往開來,勵精圖治

西伯昌,即姬昌,謚號文王。他仁愛和善,繼承後稷、公劉的遺業,傚法公劉、古公的德治,推行仁政,尊老愛幼,禮賢下士。

西伯昌與九侯和鄂侯被列為商王朝的三公,但並不被商王朝看重,而他在西方諸侯中聲望甚高,他們有了訟事紛紛請他裁決,而不去找商王。據說,當時的虞國人和芮國接壤,兩國為了爭邊界糾紛不斷。後來他們慕西伯昌之名,想請他秉公裁決。當抵達周境時,看到耕田的農夫對田界互相謙讓,路上的行者作揖禮讓;進入城鎮,見到男女各行其路,白髮老人在路上都不背東西,自有素昧平生的人爭著背;走入朝廷,看到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百官和氣,並非勾心鬥角。他們頓時萬分羞愧,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甚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當邊界。西伯昌不言而教,化解糾紛,使這兩國自願依附。諸侯們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大概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紛紛前來歸順。

姬昌德高望重,求賢治國,史有「姜太公釣魚」「文王拉車、子牙坐車」的故事在民間膾炙人口。得道者多助,文王廣納賢才,無論來自其他部落的賢才,還是來自商紂王朝的人才,他都以禮相待,委以重任。他治理國家盡心盡力,自己勤勉節儉,穿著普通人的衣服,還去田里辛勤勞作。他推行裕民政策,徵稅有度,他一心想著百姓,從諫如流,為了接待來訪的群眾,他甚至無暇吃飯,因此他一旦頒布命令,百姓總是積極響應。人們譜寫了樂曲來歌頌百姓對文王的愛戴和對文王與民同樂的稱頌。

周文王統治賢明,在呂尚,也就是姜太公的輔佐下,周族步入了一個嶄新歷史時期,為伐滅商朝和振興周族做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新聞
新唐人「中國古代歷史系列」: 趙氏孤兒
梅花一點:草議關於治學中國古代歷史的方法的幾個問題
考古專家:通過神韻瞭解中國歷史
上了一堂中國歷史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