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昌生:美銀減持建行股份的殘酷真相

徐昌生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22日訊】當中國的A股市場跌跌不休投資者損失慘重的時候,有一則消息讓中國的投資者備受煎熬糾結萬分。

美國銀行宣佈,已經與多家中國金融機構達成協議,將以83億美元的價格向後者出售其所持中國建設銀行的約一半股份,這是美銀入股建行六年多以來第四次減持股份,並累計獲利75億美元。有消息稱,買入股份的是國家外匯管理局、全國社保基金和中信證券。

消息一出,市場嘩然。人們紛紛質疑國內金融機構為何在建行股價4元以下的低位時不增持,如今卻以每股4.94港元的價格接盤美銀?事實上,類似的爭論早已發生多次,2008年6月5日,美國銀行以每股約2.42港元的行權價格從匯金公司購買60億股建行H股,而此前一日,建行H股股價為6.78港元,美國銀行的增持價僅為市價的36%。當時,就有人指責這是「賤賣」。

當初,我們國家將中國金融企業的優質股份便宜賣給了美國人,今天,我們國家又將美國人所持的股份高價買回來,讓美國人賺了個盆滿缽滿;相反,我們的中投公司拿巨額外匯到美國市場去投資,不僅屢戰屢敗,而且幾乎是一敗塗地,其損失動輒以千億美元計算,這著實讓每一個中國人都鬱悶窩火。

不過,我要提醒讀者朋友的是,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讀這一事件,我們還會發現更多的問題。

首先,我們中國從來就沒有真正利用過美國銀行的錢。大家也許心生疑竇,美國人不是付了真金白銀的嗎?的確,美國人從2005年6月開始投入25億美元購入建行股份並不斷增持,最多時投入了119億美元,但是,這些錢一直是躺在銀行賬上睡大覺。為什麼這麼說?這要從外匯的道理說起。

美元並不能在中國流通,中國人為什麼卻對美元青睞有加呢?那是因為我們可以用美元從美國乃至世界市場上買回我們需要的產品。所謂利用外資,本質上就是要用外國的錢買回外國的東西給中國人用。如果我們把美元拿來給它兌換成人民幣,然後再把美元鎖到保險櫃裡,那我們還要美元幹什麼,還不如直接多印些人民幣發給大家。

但事實不幸就是如此。統計數據告訴我們,中國在2005年6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就超過的7,000億美元,到今天更是達到了3.2萬億的天量數值。也就是說,從我們收到美國銀行的第一筆25億美元之前,我們的外匯儲備數值就在不斷增加,這說明我們不僅美國銀行投資建行股份的錢沒有被利用,而且其他做出口貿易換來的美元或者招商引資引來的美元同樣也沒有被使用,否則央行保險櫃裡(其實是賬戶上)的美元何以越堆越多?雖然這3.2萬億當中也有一部分被外匯管理局及其下屬企業拿到海外市場上購買了一些美國歐洲的債券股票以期保值增值,但那與前面所說的利用外資的本質其實是格格不入的。

我們所謂的引進美國銀行持股建行的核心流程就是,建設銀行斷斷續續地收了美國銀行的119億美元,建設銀行再把這119億美元按照當時的匯率給兌換成833億元人民幣(持續幾年,平均按1美元兌換7元人民幣粗略計算)給美國銀行用以參股建行,建設銀行留著這些美元並無用途,只好將這119億美元賣給央行,央行就開動印鈔機印刷出833億的人民幣支付給建設銀行(個中道理可以參見拙作《我願意給外管局補上匯率知識課》一文),央行同時把這119億美元鎖進保險櫃裡。若干年後,也就是今天,美國人要求撤出現在持有股份的一半,收購其股份的中資公司又用現在的匯率價格,把鎖在央行保險櫃裡的美元再加利潤(83億美元)買出來還給美國銀行。

這樣一個詭異的過程,對於沒有匯率知識的普通百姓是不可思議的,但真相就是如此殘酷。

其次,中國這種引進外資而不利用外資的事情仍在源源不斷。根據公佈的資料,我國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1057.4億,居全球第二,官方認為在金融危機橫掃全球的時候是個了不起的成績。然而,這些外資其實與前面所提到的美國銀行的入股資金一樣,它同樣是被引進而非被利用,因為,中國在2009年底外匯儲備就達到2.4萬億,而到了2010年底外匯儲備超過了2.8萬億,也就是說,2010年當年,中國不僅沒有利用好(也就是利用引進的美元買美國貨到中國市場)這引進的1,000億美元,甚至我們做貿易(也包括海外投資收益等)換回的3,000多億美元也是躺在央行的賬戶上睡大覺。這種荒誕不經的事件仍在延續,根據商務部公佈的資料,今年上半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608億美元,而同期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了4000億。從本質上說,中國現階段根本不缺外資,不僅不缺甚至還有得多,多到了不知道如何用不知道放在哪的地步,然而,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卻還在為引進外資忙得焦頭爛額,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難道引進的外資與躺在銀行賬戶上的外資有根本性區別?外資無法讓國人利用的制度性原因值得決策層深刻反省。

再次,外資在中國賺大錢與中資在外國虧大錢的事情未來仍不可避免。外資在中國賺大錢與中資在外國虧大錢,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道理異曲同工。外資能夠在中國賺大錢,除了他們的技術先進管理進步之外,更重要的是體制因素。外國的企業都是私人的,賺了進自己的腰包,虧了要自己吐血,所以凡事自會絞盡腦汁小心翼翼,並且會窮盡一切賺錢的手段。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的外匯儲備卻是為國家所有(雖然是通過印鈔票得來的),然後再由類似與中投公司的國有企業來投資經營,賺錢或許自己可以多分一點,但虧本是決不可能自己掏腰包的。既然賺錢有份虧損無礙,他們的目光自然是緊盯收益而淡化風險,甚至有可能與外資企業的行事方法完全相反,窮盡一切讓企業虧損卻讓自己得利的手段。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外國的私企進入中國投資,打交道的是一大批國有企業,而中國的國有企業出國投資,打交道的又恰恰是一大批私營企業,你說,類似與中投公司這樣的國有企業還會有勝算嗎?

唯一可以值得國人慶幸的是,美國銀行的股份減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中國的通貨膨脹。前文已經說過,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多的情況下,不管是引進的外資,還是做貿易換回來的美元,要想到中國利用,最終都得靠央行開動印鈔機來兌付,本質上就是自己印錢自己用,美元讓它睡大覺。現在美國銀行減持股份,那就意味著我們央行的保險櫃裡可以減少83億美元,同時央行又可以回收523億元人民幣(按1比6.3現行匯率粗略計算),這就減少了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自然對降低通貨膨脹的危害有利,雖然這種幫助對於龐大的人民幣市場微乎其微。今後,如果再有出口企業做貿易換回了83億美元,則央行就可以不必開動印鈔機,而是用手中的523億元人民幣來兌換美元。也就是說,美國銀行的股份減持,從現階段看,它幫我們減少了市場上流動的鈔票;從未來看,它能讓我們的央行少印523億元人民幣。

學習經濟學,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可能是好事,因為,別人看到表象的時候,你能夠看到本質;更可能是壞事,因為,別人因為表象而幸福滿足的時候,你卻因為透徹本質而特別痛苦迷惘!

--轉自作者博客

相關新聞
吳惠林:走回傳統古典經濟學
吳惠林: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回響
王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何難升?
王赫:印度股市與中國股市之對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