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9月18日訊】歷史是人類記憶﹐任何健忘的民族﹐沒有前途之可言。凡是中國人不應忘掉日本侵略中國之史﹐要牢記「九一八」之慘痛事件。
本來中日兩國﹐毗鄰東亞﹐文化同源﹐應是兄弟之邦﹐相互依存﹐實無相煎交惡之理。國父曾經指出﹕「中日兩國﹐輔東相依﹐合則兩利﹐敵則兩敗。」日本有識之士﹐亦有同感。而日本軍閥﹐見不及此﹐認為日本地窄人寡﹐戰略資源不足﹐為其先天弱點。縱有精兵勁卒﹐若不能控制中國﹐曠日持久﹐戰略資源必然難以為繼。照當年的統計﹕中國擁有一千一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四億六千萬人口﹐土地為日本之三十一倍﹐人口約為日本之五倍﹐具有充份國力。早在中國辛亥革命之時﹐日本軍閥已企圖進佔中國東北三省﹐曾誘說清廷願意鞏固政權﹐要求以東北省作酬勞﹐遭受拒絕。日本陸軍部訂有「滿蒙問題之武力解決方案」﹐不斷製造「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向中國挑釁。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日本關東軍將領計謀﹐以柳條溝(瀋陽車站附近)南漢鐵路被毀為藉口﹐在板垣大佐策劃下﹐發動以武力奪取「滿蒙」﹐以柳條溝分遣隊破壞鐵路﹐鐵路守備大隊進攻北大營﹐撫順守備中隊突襲飛機場﹐第二十九聯隊進攻瀋陽。九月十八日午後十時﹐在柳條溝爆炸聲中﹐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此一關係中日雙方命運的「九一八」事變﹐遂行展開。
事變爆發之時﹐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將軍尚在旅順司令部。翌晨零時三十分﹐始接獲報告。本莊將軍除電請朝鮮司令官林銑十郎中將與第二外遣艦隊司令官津田少將給予協助外﹐並下達如次命令﹕(一)步兵第四大隊攻佔鳳凰城和東安﹔(二)第三大隊攻佔營口﹔(三)獨立守備中隊向瀋陽進擊﹔(四)第三旅團擔任長春警備並於該地展開﹐準備作戰﹔(五)第三○聯隊與重炮大隊向瀋陽集中。本莊將軍於翌日午前三時三十分由旅順出發﹐將司令部移往瀋陽。
中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張學良上將所部駐東北兵力﹐共170,950人﹐馬32,800匹、砲94門、飛機260架。東北日軍共約10,400人﹐國軍絕對優勢。事變之時﹐張學良將軍正養病北平﹐深知此次事變﹐為日軍既定計畫﹐惟恐事態擴大﹐糜爛地方﹐電令擔任瀋陽守備的王以哲中將﹐不論在任何狀況下﹐不得抵抗﹐靜待中央循外交途徑解決。於是日軍在一夕之間﹐盡佔瀋陽各要地。本莊將軍派第二師團師團長多門將軍為瀋陽臨時衛戌司令﹔派土肥原大佐為市長。本莊將軍在瀋陽張貼安民佈告﹐將事變責任﹐委之中國。
日軍進攻瀋陽之同時﹐分兵進攻安東、營口、長春、鞍山、鐵嶺、撫順、遼陽等地。不及五日﹐日軍將北寧、吉長、吉敦、四洮、南滿、大通、洮昂等鐵路沿線城鎮﹐完全侵佔。遼吉兩省數千里土地﹐在日軍事前綿密計畫﹐國軍無抵抗狀況下﹐盡行陷落﹗國軍瀋陽兵工廠庫存步槍8,000枝﹐機關槍4000挺﹐以及飛機260架﹐全部被劫。關東軍因而輕易的攻陷各城市﹐在三個月內佔領整個整個東北。一九三二年三月﹐關東軍成立滿洲國﹐將已經退位的滿清末代皇帝溥儀請出來﹐做滿州國的傀儡皇帝。中國有部份思想守舊的保皇派人士﹐及追逐個人利益的野心分子紛紛到東北﹐參加滿州國。
日本在中國東北的一連串行動引起歐美各國的抗議。中國向國際聯盟投訴﹐國際聯盟決定派一個團到中國東北來調查。八個月後﹐李頓(Victor R. Lytton)調查團完成報告﹐指出日本並不是如其所宣稱只是為了自衛﹐而是明顯的侵略者。國際聯盟根據此一報告﹐建議在不牴觸中國主權完整的原則下﹐讓東北實施自治。日本政府大怒﹐宣佈退出國際聯盟。德國與意大利不久也跟著退出國際聯盟。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這時起已經無可避免了。
「九一八」事變後﹐全國民情鼎沸﹐各地紛起抗日遊行﹐抵制日貨﹐要求政府收復東北﹐湧入南京請願達七萬之眾﹐先總統蔣公接見﹐說明當年不對日本宣戰之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