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9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莫森、韓山綜合報導)香港消委會最新抽查市面50款豆漿的大豆基因含量,結果發現5成樣本含基因改造(轉基因),當中兩個含量較高的豆漿樣本,更於包裝上聲稱非基因大豆製造,令消費者有錯誤的印象及期望。消委會建議政府訂立強制基因改造標籤計劃,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俄羅斯科學家已經證實:基因改造生物對哺乳動物是有害的。
基因改造影響尚未定論
基因改造食物對人體長遠影響,至今仍未有定論,但歐洲、日本和俄羅斯是禁止基因改造食物進口的。人類的科技永遠是跟在已發生的事實上尋求論證。
對身體健康較注意的人,都會盡量選擇進食不含基因改造成分的食物,消委會認為,雖然現時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基因改造食物較傳統食物不安全,但不排除在若干年後才浮現對人體或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美國國會去年曾因基因改造作物而產生的超級雜草,開了一次公聽會)。
消委會的調查發現,市面上50款豆漿或沖劑豆漿,結果25款被驗出內含基因改造大豆的成分,其中7款基因豆漿標明「有機豆漿」、13款更聲稱是「非基因改造」。大部分樣本的基因改造成分很低,未能被定量,但值得關注的是4款產品基因成分足以被定量,含量由0.2%至1.1%不等。
港府未重視基因改造問題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何沛謙表示,食安中心2006年已推出《基因改造食物自願性標籤指引》,規定基因含量超出5%的傳統食品,才須標明「基因改造」字眼,惟有關標準與歐盟(0.9%)、澳紐(1%)差距甚遠,建議政府推行強制性標籤制度時,應同時收緊基因成分的容許量。他又強調生產商都以「不含基因改造成分」或「非基因改造」標示產品,認為字眼容易混淆或誤導消費者,建議生產商避免使用。
何沛謙指,歐盟、日本、澳洲、韓國、大陸及台灣等地,已實施強制基因改造食物標籤制度,但本港並無法例規管基因改造食物的銷售,有關標籤也只屬自願性質。
其中,基因改造含量被指可被定量的「大和豆漿」生產商稱,可能是在收割及加工過程中,將基因及非基因大豆混在一起引致;「永和豆漿」代理商則回應指,黑豆豆漿是基因改造的黑豆,可能與生產過程中被沾染有關。其它2款為「百の味鮮豆漿(原味)」和「千葉原味豆漿」。
科學家的研究
去年中共新華網主辦的《國際先驅導報》報導了,山西和吉林出現動物、家畜因吃了基因改造玉米而生長異常現象;奧地利政府2008年發布的科學研究,首次證實基因改造玉米會導致小白鼠繁殖能力下降;俄羅斯科學家葉爾馬科娃(Irina Ermakova)博士2005年研究懷孕小白鼠在食用基因改造大豆後,新生鼠夭折率高,而存活小鼠也發育遲緩,還同時發現,餵食含有基因改造大豆的母鼠和幼鼠攻擊性和焦慮癥狀增高,而且有些母鼠不再有母性本能。
2009年12月,《生物科學國際期刊》發文稱,美國孟山都公司生產的轉基因玉米在短短90天內,就能讓老鼠的肝臟、腎臟和其他器官受損。
更令人驚訝的是2010年4月16日俄羅斯國家廣播公司公佈了的由全國基因安全協會和生態與環境問題研究所聯合進行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已經證實:基因改造生物對哺乳動物是有害的。
研究人員發現,食用基因改造食品的動物將失去繁殖能力。科學家以具有快速繁殖率的坎貝爾倉鼠做實驗,結果發現以大量基因改造食物餵養的倉鼠第二代,成長遲緩,性成熟遲緩。更恐怖的是當第三代轉基因倉鼠出生後,沒有生出下一代,也就是說它們失去了生育力。更恐怖的是第三代的轉基因倉鼠,居然在嘴中長出了毛髮。
令人擔憂的華夏子民
轉基因產品都是絕育產品,不能像野生農作物那樣,可以用打下的糧食作為來年的種子。中國是世界第一個以主食為轉基因作物推廣的國家。
廣西自治區政府和美國孟山都公司從2001年開始合作,種植了1000多萬畝「迪卡」系列轉基因玉米(美國只允許種植非主糧的轉基因作物,而且規定該轉基因農田的100哩內不可以有傳統農田)。玉米作為水稻之後廣西第二大主食,至今還是廣西五分之一人口不可缺少的主要口糧。
2009年11月19日,廣西媒體報導,廣西對本省19所高校的217例大學生(18~25歲)的精液質量分析發現,有56.7%的大學男生精液質量異常。
近期,中國不孕不育發生率愈來愈高,據統計,中國30歲的孕婦中大約有15%會遭遇流產,而40歲的孕婦中這一機率更是高達25%。同樣年齡男性超過30歲,生育的能力也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