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9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穆清綜合報導)秋高氣爽,皓月當空,每逢佳節倍思親,僅次於中國新年的第二大節日中秋節讓旅居海外的華人更加思鄉情切。人們利用各種形式慶祝節日,無論是家敬祖先,外敬神靈,親朋團聚或盡孝道,還是觀燈賞月,自製月餅,都體現了作為中國人渴望傳統,保留中華文化的根,尋求人生吉祥,內心喜悅,幸福的生活品質。
中秋節
中華傳統節日——農曆八月十五位居仲秋之中,是為中秋,跨越白露和秋分兩個節氣。中秋節源於古代吉禮,鄭玄:「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周禮》:「中秋,夜迎寒」、「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國語.周語》:「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
中華文明是半神文化,敬天畏神是為核心,而日月五星附麗於天,這七曜最為顯而易見,是故古代天子要在春分和秋分這兩個陰陽向長的時刻,沐浴齋戒後前往國都南郊舉行「朝日禮」,北郊舉行「夕月禮」,其中體現的是天人合一,敬天禮地,孝悌愛人的深刻內涵。
先秦至漢唐,並無此特定節日。直到唐時關於嫦娥奔月,吳剛伐樹,唐明皇游月宮等豐富的神話傳說廣泛流傳,逐漸的中秋節就從北宋固定下來了。
北美
對節日的重視增加家庭凝聚力
古往今來,人們以月亮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寫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千古絕句,來表達遊子的思鄉之情。
洪女士今年60多歲了,從台灣移民加拿大快40年了。一到中秋節,她會參加台灣社區的一些社團慶祝活動,也會準備家裏的節日食品。
洪女士會挑選品種不同的月餅,西瓜、柚子、蜜棗作為節日必備,另外準備豐盛的飯菜。她的兒女、孫子、孫女會回來一起過節。聚會時全家人會一起給在台灣的親人、朋友打電話節日問候。
「加拿大的中秋節氣氛不如台灣濃厚,我會想辦法把中秋節過得儘可能地隆重。因為中秋節是中華文化習俗裡的一個重要節日,如果長輩不重視,這些海外長大的後代就會慢慢忘記,甚至失去中華文化的根。」洪女士說。
梁太太是廣州移民,來多倫多15年了。她說,剛來時,生活很艱苦,人生地不熟,工作時間又長,很少去考慮怎麼過節。現在生活穩定了,孩子也成家了,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現在不管多忙,都要想辦法讓全家一起過中秋節。
她的丈夫最近去了中國,她說他一定會在中秋節之前趕回來。「對節日的重視,能增加家庭凝聚力,讓家人關係更密切。」她說。
中秋節這一天,她會準備月餅、水果、然後一家人出去吃一頓團圓飯,還會準備紅包給小孫子,10元或20元不等。
大陸移民自己動手做月餅漸興起
來美30多年目前在紐約定居的黃先生(Chishun Huang)表示:「雖然在美國過中秋的氣氛上差了很多,但是和原來在台灣一樣,全家要吃團圓飯和月餅。他強調,最重要的是要祭祖,供祖先的牌位, 給祖先點香,點蠟燭。小孩子要三磕頭,大人也要三鞠躬,或磕頭,因為中國人以三為大。燒好的雞鴨魚,要先給祖先供上,燒紙錢,把酒灑在地上,意思是祖先喝過了。整個儀式大概一個小時,主要是懷念祖先和表達感恩。」
來美國多年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定居的大陸移民徐女士表示,今年中秋節,自己做月餅。前幾年是做蘇式的月餅,今年變花樣,也做廣式月餅。
她介紹,自己在華人超市買了干紅豆,回來泡一天,用攪拌器攪碎了, 用黃油加糖一起慢炒半個小時豆沙餡就好了。做月餅的皮也不難,用麵粉、黃油、糖漿、發酵粉攪拌了放兩小時,然後放入模具中到烤箱中烘烤半小時就好了。
她說:「周圍的華人朋友們高手很多,他們都會做,做月餅的方法也是從朋友那裏學來的。」「自己做的月餅,新鮮、乾淨、吃著放心、這個過程很有意思的,自己也享受其中。」
劉女士還說:「也把自己做的月餅送給周圍的其它朋友,別人開心,自己也開心。」
華人超市月餅熱銷
在匹茲堡一家華人超市工作的林女士說,一個月前店裡就開始從紐約拿貨,幾乎每週進貨。當然品種很多,蓮蓉、豆沙……各種口味都有。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貨架上的月餅都賣空了,「大陸人、台灣人都買……感覺華人比較重視傳統,重視過中秋節。」
另一位華人徐女士說:「每年中秋節,家裏還是會多做一些菜,也買月餅。另外孩子在海外出生長大, 也會趁機會給孩子講講中秋月明和中秋節的傳統故事。」
澳洲
人們對傳統節日來歷典故知多少?
在澳洲,悉尼西部重鎮卡布拉瑪塔(Cabramatta簡稱:卡市)市,每年一度的慶祝中秋節的活動都少不了。今年的活動正好與父親節同一天,吸引了各族裔人士的參加,有超過9萬人前來。喜慶活動豐富多彩,也是澳洲最大的亞裔節慶日。市政府非常支持,每年傾全力組織,
年年月兒圓時,都勾海外華人的思鄉情結。在澳大利亞,踏進擺滿各式各樣月餅、物品琳琅的超市,華人心頭不免鄉情再起。
澳洲華人羅女士談起中秋話題表示,出國的前幾年,沒有過中秋的概念,連年都常常忘記。隨著生活穩定,才留意到這些中華傳統節日。悉尼中國城和其他華人聚集的地方,華人傳統的節日味道也越來越濃。
她還表示,海外華人過中秋,大都提前過,一家人與朋友歡度,上酒店,享受美味佳餚,有的約好去公園燒烤,不論怎麼過月餅是必不可少。
羅女士同時也表示:「過節,是商家的機遇,特別是華人經營的酒家,幾乎家家爆滿。其他亞裔人士經營的酒家也是人聲鼎沸。月餅銷售也到了最俏的時刻。面對濃濃的節日氣息,人們對傳統節日中秋節的來歷與典故,又知之多少?」
到澳洲20多年的海倫,曾經歷文革對於中秋典故的空窗期,她說能想到的應該有「嫦娥奔月」,在她上學的那個年代,國家不讓人們瞭解有關中秋典故及傳說的傳統文化,大家都在忙著開會搞運動。
移民家庭的「中秋」情懷
來到海外的人們普遍都是很忙碌的,為了生存、身份、汽車、房子不停的奔忙。中秋之即,大家還是忙裡偷閒,一定要過一下這個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10年前從中國東北留學澳洲,擁有碩士學位的艾麗斯‧王談道:「對我來講,這個節日是非常重要。每年這一天,我一定要過,因為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份,也是華人的根。」
她還認為這個節日有著更重要的內涵是與家人互動。王女士說:「每年的中秋,我都會打電話給國內的父母家人,或者寄些錢、賀卡給他們,遙寄相思之情。」
王女士更希望讓自己的一對兒女能夠有機會更多地瞭解學習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她還認為不僅是華人在過節日,更要讓她的左鄰右舍也能瞭解到這一中華傳統節日,送上傳統美食,共享歡樂。在談到「中秋」典故時,30多歲的王女士卻表示知之甚少,以前沒有聽說過。
歷史教師:中國歷史教材沒有「中秋節」
《禮記》中記載的「秋暮夕月」、祭拜月神;周朝的迎寒、祭月;唐朝的亭閣賞月、家宴團圓;明清的地方特色: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歷經幾千年的斗轉星移,這些令人賞玩不已、多彩多姿的中秋節俗,如今對現代人來講已漸行漸遠,探其根源令人唏噓。
有著近40年歷史教學經驗的塗先生談起「中秋」典故時說,中國大陸,這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從1949年以後,所有的教科書中都不再有關於「中秋節」的任何內容。不僅如此,其它的傳統節日也不再列為教課書的教學內容,因此,人們對這些傳統文化的知識普遍來講知之甚少。
他說:「在我上大學的年代,就已經在教科書上看不到這些內容了,歷史書多以農民起義等階級反抗鬥爭為主題。一切是為政治而服務的。像『中秋節』、『清明節』等都是一帶而過,不會將其典故、傳說、風俗等列出。 塗先生認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承傳不能斷,失去了它,等於失去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根。
塗先生說:「在國內,月餅被當作禮物作為饋贈禮品還是很盛行的,這也是一種文化。但是近些年來,也出現了不好的現象,一盒月餅被送來送去,送了好多家,一些人家裏收到過多的月餅造成浪費。還有內藏金箔的高消費月餅,叫價動則幾千元,成為腐敗的溫床。」他認為原本的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純淨的內涵被利益所代替,令人感到痛心。
對於在海外可以看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褒揚,作為一名曾經從事過多年的歷史教師,他認為讓中國人能夠瞭解真正的文化和歷史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海外華人的立足之本。
東南亞各地
中秋節不單單是華人的節慶,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韓國、日本、越南、朝鮮半島以及許多東亞國家等地的傳統節日。
韓國中秋節 儒家思想入木三分
中秋節是韓國第一大傳統節日,也叫「秋夕」 ,隆重程度不下於中國新年,這一天韓國人不論身在何處,再忙,幾乎每個人都要趕回老家,祭拜祖先和團聚。中秋節子女能否回家拜見雙親長輩,是衡量子女孝順與否的重要尺度。
韓國李朝是一個以中國儒家思想藍圖規劃的國家,處處留有儒家思想,清朝統治中國之後不短的一段時間裏,李氏王朝的王室曾祭祀明朝歷代皇帝,成均館的大成殿至今仍供奉著孔子和72賢的神位。國家如此,民間的儒家思想更是入木三分。
韓國人重孝道,祭祀祖先是韓國中秋節永恆的主題,在中秋節的前一天,婦女們開始準備供桌。供桌的食物很講究,一直傳承古訓,如水果的個數必須取雙數,幾種蔬菜必須素炒、必須具備的供品種類等。為表示尊重祖先,不可以直接端食物,而是必須用托盤托起食物,送到供桌上。
中秋節當天早早起,男女老少們都換上新衣服,舉行中秋祭祀時,依次磕頭、敬酒、獻食,追思父母及祖上的恩德。接著會去掃墓,在祖先的墓地前磕頭、敬酒、獻食,併除去祖墳周圍的雜草,以盡孝道。
在美國聖地亞哥,ZION超市供應商Richard Jang介紹,韓國的中秋節更像是美國的「感恩節」,是人們慶祝秋收,家庭團聚、祭拜祖先的日子。早起先拜祖,親人從各地趕來團聚,傳統的食物是用穀物做的米糕,有黑豆陷,芝麻陷,栗子陷等多種,但都是甜的或不加糖的,沒有鹹味的,也沒有肉、蛋的。
泰國華人:家敬祖先 外敬神靈
在泰國,華人劉女士介紹,移居泰國的華人多數都是潮州人,他們在泰國的生活,依然保持中國潮汕方式。他們把中秋節稱為上元節,黃曆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上元節大過年,過的很隆重。在家敬祖先,在外面敬神靈,給老人敬月餅。放鞭炮,超市、市場擺滿應節食品。
在越南,燈籠比月餅更重要,孩子們提著各種綵燈,到街上遊行。晚上和家人團聚,圍坐在月下,吃有蓮子陷、蛋黃的月餅。
在日本橫濱,中華街這兩天迎來不少專程前來購買月餅應景的華人。有擺放月餅的中華食品店職員就表示,週六日前來購買月餅的客人明顯增多,雖然中秋正日是週一,但接近中午一些售賣月餅的店舖吸引不少遊客華人駐足購買。
一位旅居日本多年的華人渡邊百惠女士與華人朋友結伴,特地選在正日,一大早出發前來橫濱的關公廟上香,再前往購買月餅。中秋節除了買月餅慶祝外,也會在當天打電話回家問候。
海外留學生過中秋可謂是有酸有甜,不僅要照顧學業,還要兼顧打工,中秋這一天能夠聚齊也不容易。兩名中國留學生結伴專程前來購買月餅,並表示送給親朋好友及自己品嚐。
馬來西亞全民共慶中秋
多年以來一直努力保存傳統文化的馬來西亞華人、各華團紛紛皆在這佳節期間舉辦各項活動慶中秋。其中最為盛大的慶典活動「全民共慶一個馬來西亞中秋晚會」於9月10日在吉隆坡中央藝術坊舉行,提燈籠遊行活動更把中秋節氣氛帶入了高潮。
這項活動由旅遊部和吉隆坡中華大會堂聯和舉辦。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蒞臨現場,與眾出席嘉賓為這次的中秋晚會主持開幕。
中秋晚會大會主席兼吉隆坡中華大會堂會長拿督劉觀勝表示,一個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發揚光大,是因為這個文化也是兼容並蓄的沒有排他性。希望能朔造一個馬來西亞全民的中秋節。
中秋晚會除了有燈籠製作比賽及猜燈謎遊戲外,還安排了馬國著名男高音岑大偉和林清福演唱、及世界級的龍獅團表演高樁舞獅,中華武術、變臉表演等。
中秋香港賞花燈
每逢中秋佳節香港各大公園都佈置得繽紛多彩、喜氣洋洋,讓香港市民在闔家共進晚餐之後,可以一起去賞燈。位於新界西的天水圍公園內,不同的造型綵燈,配合雅緻的水池景色,把公園佈置成絢爛多彩的綵燈花園,有龍鳳呈祥、孔雀開屏、彩鵝戲水等等,令人目不暇給。
賞花燈是中秋傳統習俗之一。今年香港中秋活動中,最受矚目的是維多利亞公園的巨型魚形綵燈,「巨魚」綵燈由2千多個中式傳統燈籠、二千根竹及數十條巨杉組成,37米長、9.6米寬和13米高。綵燈兩側有水池和小魚綵燈映襯,配合高科技LED燈和動感音樂,表現其動感一面。
據設計師林偉而說,由於魚頭及魚尾分別有9米凸出的部份沒有竹棚支撐,是搭建時最難之處。除了非常有「睇頭」,還帶有「好意頭」。據知,設計概念是「魚」與「娛」同音,並有吉祥之意。
臺灣倡導公益活動關懷弱勢人群
在臺灣,中秋節社會各界紛紛舉辦各項公益活動,關懷弱勢族群,希望老人弱勢群體也能過個溫馨的中秋佳節。
台塑企業「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讓六輕廠區鄰近之台西鄉、麥寮鄉504戶低收入家庭也能快樂歡度中秋節,特於中秋節前夕致贈台塑寶島米4公斤、台塑生醫4.5公斤洗衣粉及生活用品禮盒及慰問金三仟元。
莿桐鄉婦女會10日上午也舉辦「中秋佳節把溫暖送到家活動」由姊妹們,將親手製作的中秋節養生月餅及文旦水果禮盒和清潔用品等禮品,分送莿桐鄉54戶弱勢家庭及獨居長者家裏。
桃園營運處許春來主任表示:中秋節是個全家團圓的節日,對於誤觸法網失去自由的收容人員,盼能與家人話家常的心情不言而喻,中華電信桃園營運處,讓收容人能透過一條熱線與家人互訴思念之情,希望藉由親情激勵收容人幡然悔悟、改過向上。
這樣項公益活動,期盼能為增進社會祥和氣氛,減少暴戾之氣、創造幸福感,略盡棉薄之力。
尋求人生幸福之道
如今,不論海內海外,人們對於過中秋,傳統意識漸漸淡漠,商業意識強勢。商店中的廣告、月餅銷售,以及伴隨著各種商業活動的促銷,和相應請來的傳統舞龍、舞獅,都脫離不了商業利益。
世上的人,無論是歲月已逝的古人,還是講究時尚潮流的現代人,都在尋求人生幸福之道。中國的傳統文化以人內心的喜悅,心靈的釋然與昇華來衡量人的生活品質,而非物質享受。
有華人回憶兒時過中秋,一家人圍坐在院子裡的石榴樹下,桌上擺著自製的月餅、自產的花生、紅棗、石榴,頭上是大如圓盤、皎潔無瑕的月亮,一切都很簡單,很清澈,但人的內心,卻充盈著滿足感和幸福感,被濃濃的親情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