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8年,第一位歐洲人約翰•奧克斯利(John Oxley)從太平洋在此登陸,開始探索新南威爾士的內陸。他一登陸就以當時新南威爾士總督拉克蘭•麥誇裡(Lachlan Macquarie)的名字命名了這一地區–麥誇裡港(Port Macquarie)。
奧克斯利記錄到,在埠口周圍有各種魚類,鯊魚的個頭更大,比我以往見到的魚類還更豐富。岸邊是樹林茂密的山丘,地上處處能見到奔跑的袋鼠,沼澤地上有無數的野生禽鳥,此地也能居家。有一條獨立的黑斯廷斯河,這一地區水源充足,埠口是一鳥語花香之地。
奧克斯利的一席話就定下了麥誇裡港的未來,但她卻經歷了一段艱辛史,迄今這裡確實變成了安家的樂園。
1821年,當時的新南威爾士政府決定將麥誇裡港取代紐卡斯爾(Newcastle),將第二次犯罪被判刑的犯人送到此地,麥誇裡港一建立就成了刑事犯的流放點。此時,紐卡斯爾就結束了長達二十年來所起的作用,不再是接納犯人,而被隔離的地方了。但同時也就失去大批送往開發獵人谷的辛勤勞動力。
麥誇裡港周圍是茂密灌木林,地形艱險,當地土著人對追捕逃跑的囚犯很踴躍,因有煙草和毯子作為回報,與此同時,麥誇裡港的地形形成天然的隔離,並且提供了大量辛勤的勞動力,犯人也就被控制住了。
而在下第一指揮官弗朗西斯•奧爾曼(Francis Allman)是個喜歡鞭打人的人,結果使這個犯人流放點變成了地獄,犯人的自由極度有限,尤其接收到了信件及書寫紙,一個犯人可能遭到100多皮鞭。
由於犯人缺乏人身自由,當時的新南威爾士的總都拉爾夫•達令(Ralph Darling)迅速派出了很多「高水平」或受過教育的犯人亦表示對他有相反的看法。
19世紀30年代是流放點的後期,這時殘疾的犯人被送到此地,一支手的罪犯男子被組合在一起要求他們捶碎石,接假腿的男子成了搬運工,盲人常常要求們在夜間幹活,他們就更要使用技巧才能比正常人幹得多。
在1823年間,第一批甘蔗在澳洲培育成功後就種植在麥誇裡港一帶。到了1830年該地區首次向定居者開放,也是在十年之後刑事犯區被關閉,又在摩頓灣(Moreton Bay)開了一個新的刑事犯流放點。來的定居者迅速採取優勢把好的農牧區土地,木材資源和漁業接了下來。
在1840年時,麥誇裡港是北部高地運輸羊毛和其它產品的港口,當時麥誇裡港被稱之為「羊毛之路」。1887年麥誇裡港被宣佈為直轄市,但由於黑斯廷斯河口有提壩大的船舶進出困難,因此從未作為一個港口城市來發展。
麥誇裡港城的市郊沃科普(Wauchope)的叢林深處還保留了一座完整的木材鎮(Timber Town),此是當年歐洲移民初期的狀況,有木材加工坊、酒窯、蒸汽機車等。被許多人認為是澳大利亞最好的遺產公園之一。自1976年開放以來,大約有200萬來自澳洲和世界不同國家的遊人到此參觀過。是人們回顧過去,也是年輕一代瞭解過去的好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