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來碧潭登山旅遊,因行前閱讀資料不足,錯過了一些就在身旁不遠的歷史遺跡。於是今天清晨冒著小雨前來補遺。
抵達碧潭,先至太平宮,拍攝廟門口的石獅子,這是昔日文山神社的狛犬,上次竟然擦身而過。拍完照,略逛太平宮,然後開車往碧潭路,接永業路,過美之城社區,左轉金龍路,往灣潭而去。
金龍路一路下坡,沿途可以望見右側山腳下新店溪對岸的直潭淨水廠。來到一處轉彎的上坡路段時,看見了左側山坡水泥護牆旁有一古碑,就是大正十二年(1923)的行啟紀念碑了。十天前我登和美山,下山至金龍路的登山口,距離這塊古碑僅不到一百公尺。因為事前疏忽,竟也緣慳一面。
這塊古碑歷經八、九十年的歲月,字跡多已模糊,僅能略讀出大意,是捐修道路的紀念碑。碑名「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是為了紀念當年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巡視。當年裕仁於四月十六日抵達台灣,停留兩週,並沒有來到新店。所以仍以「太子行啟」命名此碑,大概是受到當時社會氛圍的影響,於是將捐修石碑的名稱與太子沾上邊。
這條道路為昔日直潭居民前往新店的交通要道,直潭居民從直潭渡渡船過新店溪,然後翻越大笨山(和美山)與灣潭山之間的鞍部,抵達灣潭下埔的渡船頭搭船至新店街上。這條越嶺山路因而被稱為「過嶺」。今日的格子嶺路(格仔嶺路),即是「過嶺」的閩南語轉音而來的。
金龍路經過行啟紀念碑的彎道,便抵達上方的岔路口,金龍路續往右下坡的方向,往灣潭的頂埔而去,而左岔路即是格子嶺路,往灣潭的下埔聚落。岔路口這裡就是昔日的過嶺鞍部。
續往格子嶺路,這是上次走過的路。沿途路旁有兩座古墓,一座是咸豐丙辰年(咸豐六年,1856年),另一座因墓碑傾斜,部份被土掩埋,只看到「道光」(1821~1850)兩字,年代至少在一百六十年以上。可見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
格子嶺路的終點接灣潭路,接著抵達渡船頭。下雨天,無遊客,只有釣客而已。我停車於渡船頭岸邊。往下游的方向,前方有一條土石路,通往和美煤礦及礦工寮。約走一、二百公尺,來到土石路的盡頭,附近頗為空曠,可能就是昔日的礦場舊址。礦坑口靠近河岸,入口柵門未開,旁有矮牆,雖然不難跨越,但礦區荒涼,又有細雨,我想礦坑口也是雜草叢生,於是作罷。續行,去探訪附近有「灣潭小九份」之稱的礦工寮。
往前走十幾公尺,就接灣潭路的柏油路了,路旁依山而建的民宅,就是和美煤礦的礦工寮了。經過一條巷子,巷口有土地公廟與萬善堂兩廟並列,旁有一條狹窄的水泥石階步道,筆直而上,兩側房屋緊緊毗連,果然有點像山城九份,幾戶民宅錯落於窄巷石階路的兩側。
先不進入這條窄巷,而是沿著馬路再往前走幾步,來到灣潭路2之9號民宅。根據資料,「屈尺道碣」就座落於這間民宅後方的山壁。但山壁被房子擋住,所以必須進入屋內才看得到這塊古碑。
「碣」,是指石碑,「屈尺道」就是屈尺道路意思。屈尺道碣與行啟紀念碑,都是修建道路的紀念碑,不過屈尺道碣的歷史更早,建立於明治31年(1898)三月,當時日本第十師團步兵第二十聯隊第一中隊及當地居民共同拓寬道路,再配合船渡,建立了一條通往屈尺的水陸道路。這是當時由新店進入烏來地區的主要通道。
屈尺道路的開闢,使得日軍能夠以屈尺做為前進基地,逐漸向烏來山區開發,並掃蕩附近的抗日游擊武力。道路完工後,日軍在屈尺道路起點的山壁立了這塊屈尺道碣。
灣潭2-9號民宅靠著山壁,分上下兩間,下方的房屋做為資源回收的工作場所,石碑位於上方的房子屋內後面。走上石階,來到上方的屋前,卻見門窗緊閉,牆上張貼一張白紙,寫著「外人勿近,有錄影存證。謝謝合作。」的警語。只好走下石階,回到馬路上,徘徊了一會兒,未見住戶出來,也未遇附近居民,只好放棄了。上次探訪瑠公圳引水石硿,我以無意而得之;而這次有意探訪屈尺道碣,則是希望落空。
對於這樣的結果,我其實已有心理準備。事前已閱讀資料,知道能夠順利參觀的機會並不大。我只是來碰碰運氣而已。這座古碑消失已久,民國94年(2005)才被前台北縣文化學會理事長夏聖禮先生無意間發現的,而進行文史考證。然而古碑重現之後,卻命運多舛,先是遭到火焚,被水泥塗去碑文,又被敲擊破壞,而失去原有的面貌。
屈尺道碣遭到破壞,其實與政治無關。否則金龍路上的太子碑殿下行啟念碑更為敏感,早就會被人破壞了。更何況屈尺道碣位置隱密,又位於私人民宅內,豈容易被人隨意破壞呢?
從現場看來,這裡山邊人家搭建的簡陋房屋可能是非法的違建,屋主見古碑問世後,陸續有文史人士前來參觀,擔心政府重視此事,若將古碑登錄為歷史古蹟,就得面臨房子被拆除的命運,被迫遷移家園。於是才會陸續發生一連串離奇的毀碑「意外事件」。
尋訪屈尺道碣落空,於是回到剛才的巷口,拾階而上,進入礦工聚落。石階兩側的房子,仍可看見一、二間日式風格的舊式木造瓦屋,或已殘破,或已老舊,走到石階狹窄處,雨傘被兩側屋簷夾住,只得收傘,鑽過窄巷。兩旁的房屋,門窗閉鎖,積塵堆垢,都已無人居住;來到上方,一間已被拆除的房屋,留下一片狼籍的殘磚及家用垃圾。
就在這個滿目瘡痍的地方,眼前卻出現一條新穎的棧木步道,於是上行一探。這條新完工高架的棧道,穿過幽靜的林間,是一條走來舒適的森林浴步道,爬向和美山(碧潭山)的方向。上行六、七分鐘,前方步道拉起一條封鎖線,未開放通行。
這條新步道,應該是通往碧潭樂園舊址,然後再銜接和美山步道。礦工寮房屋的拆除及整地,可能是為了配合這條新步道的闢建。將來步道完工後,從碧潭吊橋出發,經大佛寺,登和美山,再走這條棧木步道下山,若能參觀屈尺道碣,然後搭渡船過新店溪,再參觀開天宮的瑠公圳引水石硿,則就是一條有山、有水、有古蹟、自然與人文兼具的大眾化且適合親子的郊遊路線了。
。
返抵渡船頭,坐岸邊涼亭,欣賞碧潭河景。幾日未見,新店溪又漸恢復昔日的碧波美景,細雨中,湖面漣漪點點,潭水更添幾分姿色。閒坐一陣之後,然後開車沿著灣潭路,前往海會寺。
這條全長1.7公里的灣潭路,又稱「灣潭休閒步道」,是一條鄉間柏油小路。道路的前半段,就是昔日的「屈尺道」。灣潭是新店溪曲流沖積形成的土地,此地土質鬆軟,適合竹子生長,竹筍也成為當地主要的農產品。灣潭路的沿途頗多竹林。秋高氣爽的時節,這條鄉間小路,頗適合騎自行車或散步。
抵達灣潭頂埔的海會寺,登大殿,眺覽新店溪及對岸遠近山景。然後撐傘漫步閒逛於附近頂埔聚落。頂埔位於新店溪的大曲流處,三面臨溪,出入不便,昔日的灣潭渡已無擺渡,居民出入僅能靠灣潭路,經由金龍路,出永業路,或者由渡船頭搭船至新店市區。
寂寥冷清的頂埔,倒是還保留了不少能夠感動旅人的老房子。石砌的駁坎,粉底以青苔妝點,不是一次施抹,而是歲歲年年的點點輕染,累積形成的風華古色。石砌的駁坎屋基之上,有我愛戀的紅磚牆三合院。
灣潭的閩南紅磚老屋,彷彿彈奏著一首熟悉的老歌,扣動著旅人的心弦。
旅遊日期:2010.11.13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