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職場的十個行為準則(4)

黃丙喜、馮志能、林立仁

人氣 33
標籤:

準則8 快樂,樂到恰當就好

登山家彼德‧希拉瑞(Peter Hillary)一九九○年成功率隊攀登世界第一高峰-埃佛勒斯峰後,被媒體問到感想。

他說:「當大家成功攻上頂峰,全體隊員浸淫在極度歡樂的氣氛時,人體的腎上腺素的分泌開始降低,對於外在環境風險的意識也逐漸失去。那時反而是我最緊張的時候。」

壓力會影響荷爾蒙平衡,尤其是大清早撞到警車的時候!腎上腺素的分泌是經由腦下垂體控制的,當壓力攻擊你的荷爾蒙平衡的時候,身體出於本能會讓交感神經刺激腎上腺素和可體松的分泌,然後腎上腺素又會促進交感神經作用,在這種正回饋反應下產生大量腎上腺素以應付緊急狀況。

這就是現在年輕人常講的「腎上腺素爆表」(adrenaline rush)!

腎上腺素會促使肝糖水解,增加葡萄糖釋出量、刺激脂肪細胞分解脂肪,增加細胞的能量,讓身體有很多能源來應付危機狀況,並導致下列狀況:增加心跳速率、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刺激汗腺分泌、降低內臟血液量,增加骨骼肌、心臟和腦部的血液量…等。

這些生理機制主要是讓人體能應付突如其來的打鬥或為逃跑作準備(我沒有逃…因為我怕警察把手銬拿出來…)。

腎上腺素分泌旺盛會讓人緊張、心情不穩定、煩躁、還有睡不著…這就是為什麼車禍之後,明明一整天沒闔眼,當事人還是睜著無神的雙眼,任憑視線四處飄移,無法入眠。

幸好,濃度過高的可體松會調控腦下垂體,一旦危機解除內分泌系統就會快速調整荷爾蒙的平衡,讓腦袋恢復鎮定!

準則9 快樂跑步機與幸福感指數

物質財富的享樂時間短暫,人對外在環境的變動有相對的適應能力享樂跑步機現象是由心理學家菲利普‧布里克曼和唐納德‧坎貝爾所發現。

他們在《享樂相對論和規劃良好的社會》研究中指出,享樂跑步機是一種心理現象,解釋為什麼物質或財富達到主要生活目標,並不讓人更快樂很長一段時間。

當人們達到一定的目標或達到一個新的占有,經常會有一陣子的幸福。不幸的是,期望和物欲在這一點滿足後,經過短暫的期限,它又會返回原先的幸福的水平。

想像一下,生活在跑步機上,沿著行進在不斷運動,但實際上沒有到達任何地方。無論積極或消極的生活變化,例如有一個孩子,成為截癱患者或彩票中獎,享樂跑步機是人在一個恆定狀態下,貪得無厭的欲望和追求的最終實現。

暢銷書《追求幸福》作者大衛‧邁爾斯寫道,「每一個可取的經驗…熱情的愛,一種精神高,帶來的樂趣,成功的興奮…是暫時性的。」

耶魯大學名譽教授羅伯特說明,這個理論的意思是,金錢買不到幸福。他還表明,在工作場所很難在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找到一定正向的關係。不管你收入多少,你永遠想要更多。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採用享樂跑步機理論,說明為什麼不能只有依據生活滿意度,來作為改善生活的條件。相反,幸福可以靠成熟的訓練和技能來提升。

享樂跑步機理論並指出,即使外部的力量不斷改變我們對於生活和的人生目標,幸福卻常是一種相對恆定的狀態。

外部情況固然可能會變得更好或更壞,但我們的快樂或悲傷通常會大約處在同一級別的狀態。換句話說,人類很容易適應外部事件對他們的生活,而環境地理的不同只似乎占了二○%的變異幸福。

雖然人們可能預期的收入、吸引力和健康狀況會影響到整體的幸福感,但研究表明,它整體的總和,最終的相互關係並不顯著。

布里克曼‧科茨和傑諾夫‧布爾曼(一九七八)所使用的享樂跑步機的理論,來解釋人們如何各種各樣的資源或缺乏資源情況下,可以維持同樣水平的幸福。

他們指出,人們很容易適應他們的財富或不幸。彩票中獎者,例如,可能會遇到最初的情感高,但報告對同一水平的幸福,他們先前持有時間後通過。

同樣,截癱患者報告平均水平的幸福,平均約兩個月後的意外事故,但最終回到了他們原先設定點舉行。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支持這個想法,幸福是相對的,促進適應理論。而且穩定的福感水平是那些經歷非常積極或消極的事件。

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例如受重傷或者中大獎)會對我們的幸福感產生重大影響,但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會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消磨減弱。

準則10掌控自己的命運

享樂主義(Hedonic)和幸福論者(Eudemonia)的差別在那裡?沃特曼在二○○七年針對享樂跑步機現象進行功能的研究,唋指出人們在一定程度的幸福的情況下,享樂主義會成為主流,人們也浸淫在享樂的情境中。

享樂主義所追求的幸福的目標是更大程度地滿足嬉戲的需求,比較沒有考慮到更為深度的幸福來源,它涉及的是當下興奮的感覺與心情的放鬆。

相比之下,沃特曼指出,幸福論者比較不會產生類似跑步機的影響。幸福是積極的主觀狀態,它追求自我的實現、潛力的發揮及面對挑戰的努力過程。

總的來說,幸福是一段比較長時間的快樂的持續,而享樂則比較是一個人的享樂的樂趣,樂觀的人比較能夠享受快樂和幸福的情境。

研究也顯示,那些具有內部控制型人格,也就是那些相信自己可以掌握命運,而不是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力量的人,往往更快樂,少鬱悶,少抱怨。

圁幸運的是,如果你不是內部控制型的人格,但想讓它轉變,態度上轉成相信,再難總是有選擇改變的機會,而且願意經由親朋好友的集思廣益,尋找更多可行的替代方案。即使你不喜歡的選擇,你也可以改變你的態度,你總是有一些選擇。

結語:我們可從行為經濟學中學到什麼?

正如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爾洛夫所說,經由行為經濟學的實驗,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人類並非想像的那樣理性。

《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也指出,事實上,人類並不像電腦那樣長於邏輯,這不是「漏洞」,而是本能。短期的情緒波動會長期影響我們的行為決策,只是我們常常視而不見。

行為經濟學多年的實驗已經證明,我們總是容易犯錯誤、貪圖眼前利益、有報復心理、感情用事,而且容易被偏見左右,這幾乎是人類的本性。

問題是,聰明的人當然不能老受非理智情感所左右,而應該從中學習克服這些缺點的方法,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關係更融洽,工作更成功。@(本文結束)

摘編自 《快樂職場EASY學》 商周出版社 提供

相關新聞
不一樣的釣客
溝通高手笑看職場恩怨風雲
職場冷暴力 懼被排擠居冠
研究:加拿大女性進職場 家務男女分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