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下為古人勸學的兩個故事。
勤學日益長 輟學日漸虧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節操高尚,學識淵博,有個少年向其求教說:「我非常敬佩先生的學識,想向您請教讀書的妙法。」陶淵明回答:「學習哪有妙法?勤學則進,輟學則退呀!」他拉著少年的手來到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仔細看看,它是否在長高?」少年注視了很久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真的沒見長高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麼高呢?」他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是每時每刻都在長啊!只是我們肉眼察覺不到。讀書學習也是同理,學識是一點一滴積累,有時連自己也不易察覺,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日有所長。」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凹面呢?」少年隨口答道:「那是磨損造成的。」陶淵明又問:「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損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農夫們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鋤,日積月累,才成為這樣。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損啊!」少年恍然大悟,拜謝陶淵明。陶淵明為其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學習無捷徑 一步一腳印
南朝的顧野王是著名的史學家,博學宏才,慕名向他求知的人很多。一次,他朋友的兒子侯懸向他請教:「您遍觀經史,我想問您在學習上有沒有訣竅?」顧野王沉吟片刻,指著旁邊一棵枝葉茂盛的銀杏樹說:「你既然要學竅門,先看看這棵樹。」
侯懸把這棵樹從下向上,又從上向下,一連看了三遍,沒看出什麼奧祕,於是說:「學生愚昧,還請先生指點。」顧野王道:「根系發達,才能樹冠雄偉;莖幹粗壯,才能枝葉繁茂。同理,學習紮實,才能穩步提高;志向崇高,信念堅定,才能前程遠大。以樹為例,樹要成長,一歲一圈年輪,歲歲增大。人要精進,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向前。」侯懸細細品味著顧野王的話,領悟其中意思。
侯懸從此靜心學習,成績與日俱增。同伴們問他:「這些書本你已經倒背如流,怎麼還反覆看啊?」侯懸說:「學習無捷徑,必須一步一腳印。我對許多書中道理還沒領悟或做到,當然要溫故而知新。」顧野王對孩子們說:「小樹追求陽光,為了成為棟樑,人生追求理想,是要成為於國於民有利之人。人貴有志,學貴有恆,任何時候都不能夠放棄。」
古人認為讀書求知的過程,也是不斷完善自己品德修養的過程,以達到學以修身、學以養德、學以成仁的目的。學習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具有勤奮的態度,堅韌的毅力。惟有持之以恆,才是學習、讀書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