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8月29日訊】中華的燦爛文明可追溯至距今約五千年前,中國史記載中國從遠古「三皇」走過神人共處的社會,在神傳的文化基礎上,黃帝時代承上啟下,中華民族走入半神文化的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
黃帝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居「五帝」之首,以土德為王,因此稱「黃帝」。黃帝,本姓公孫,因其在姬水長大成人,故又姓姬;黃帝降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軒轅黃帝。在首領神農氏炎帝衰敗後期,黃帝以德政歸服天下,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三戰炎帝於阪泉,結束了遠古部落戰爭。而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自稱為「黃帝后裔」,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平定天下後,實施德政,劃州分野,制定禮樂,立百官,制典章,舉賢能,封禪祭天,勸諭百姓。黃帝及下屬創造了多種生活用具,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善;黃帝讓人推算曆法,由此得知氣候和節令,以便播種糧食;黃帝德化天下,他鼓勵百姓勤苦耕作,教導百姓愛惜山林和土地,告訴他們收割與狩獵都要按照時令進行,讓百姓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時有所節制;黃帝又令倉頡造字,從此,華夏文明才依靠文字代代相傳;黃帝還寫下了巨著《黃帝內經》,用來治病救人。在黃帝時代,文字、醫學、算數、曆法、樂器、陶器、蠶桑等各種發明相繼出現。相傳指南車就是黃帝發明的。因此後世認為中華文明奠基於黃帝時代。敬天祭祖由此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史稱當時的人們「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盛世,後世尊稱軒轅黃帝為人文初祖。
黃帝晚年悟天命之理,訪山問道,終得道。司馬遷在《史記》上說黃帝獲寶鼎與神策,形容黃帝是個修煉得道之人。相傳他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的同時還煉丹求鼎、靜心修煉。西元前2598年,黃帝在橋山山下,鑄造了一個祭天的大鼎。當鑄成那一瞬間,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黃帝與隨身的近臣七十多人一起跨上黃龍,白日昇天,圓滿功成。福分不足的群臣來的太遲,只能抓住龍鬚,結果龍鬚脫落,他們也掉下來了。這時候,萬民百姓親眼仰望了這神聖壯觀的一幕!那些沒跟上的臣子與百姓,感恩懷念之餘,把黃帝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山下,即是今天陝西黃陵縣黃帝衣冠塚的由來。
黃帝,享年一百一十八歲,他一生德高望重,功勳卓著,其身份由治世的帝王到得道的修煉人的演繹,不僅系統地奠定人類生存所需的文明,也開始豐富和規範人的思想,承接著神傳文化與人本文化的交接。圓滿回歸,詮釋人類可以通過修煉再回歸於天,天代表神的世界,人來自於天,回歸於天,人與神之間連通的唯一管道就是「修煉」。「天人合一」代表了我們祖先的宇宙觀,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正統文化即半神文化的緣起。
關於人類的起源,西方有上帝耶和華創造了西方的人的說法,東方則有著「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傳說,「神造人」在東西方人類起源中不謀而合的一致。從中國史上記載,在神造人之後,中國經過了一段「三皇」人與神共處的歲月,神直接傳授文化給人類。因而古代中國人對天有著無限的敬崇,「敬天」滲透出中國文化是個信神文化,是神傳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是中國文化的底蘊。
我們現代人的歷史觀,多是接受中共無神論的教育,對神傳文化或我國五千年的半神文化持批判、否定態度。其實,歷史就是歷史,只有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才會展現給人其深邃的文化內涵,並揭示出人類走過歷史的真正意義。
正是:
中華文明話初始,
神人同代創紀世.
人文初祖示德道,
半神文化見史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