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1),友多聞,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佞(4),損矣。」 (《論語·季氏第十六》)
【註釋】
(1) 諒:誠信。
(2) 便辟:習於威儀而不直。
(3) 善柔:善於和顏悅色騙人缺乏誠信。
(4) 便佞:慣於花言巧語而無聞見之實。
【語譯】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誠信的人交友,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便是有益的。和慣於逢迎的人交朋友,和工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研析】
此章簡明扼要的說明擇友宜慎辨益、損。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強調了朋友在人生學習路上的重要性,但是若結交到所謂「損友」,凡事以利益為考慮前提,所言所行,違背「仁義」,這樣的朋友便無益於在彼此的學業道德共同精進,是故擇友的當下一定要清醒理智明辨善惡。反過來說,如何成為別人心目中的「益友」,此章所提之「友直」、「 友諒」、「 友多聞」亦是值得自我檢視的參考。
【延伸思考】
1、你身邊有文中所提的益友嗎?
2、如果你的朋友有「損友」的特質,你打算如何對待?
【相關資料】
忠誠、金錢與友誼
忠誠是上天賦予人的高貴品德,是不可以用價值衡量的。忠誠體現在對神佛的虔誠、對天道真理的追尋、對人間正義的堅持、對人與人之間善良和信任的維護以及對自 己諾言的遵守上,等等。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友誼、感情或忠誠這些基於上天賦予人的基本人性是可以用錢收買的來的,那可想而知,人類的道德就不是道德 了,就只剩下充滿銅臭的金錢,人與人之間就只剩下利益的交換了。即便是用金錢買來了暫時的忠心,而這種所謂的忠心也會隨著利益的消失而消失。
當一個人抱著交換的意識、用金錢、工資、報酬去收買信任、友誼和忠誠的時候,已經在違背著人性而幹著破壞人類道德的事情了,他永遠也不會得到他所要的信任、友誼和忠誠。因為他所付出的不是對等的信任、友誼和忠誠,而是金錢。
金錢與信任、友誼和忠誠在神的眼裡永遠是沒有交換等號的。而信任、友誼和忠誠可以換來同等的信任、友誼和忠誠,從而使能遵從天道和人性的商人最終享有應得的利益,但那只是結果而不是目地。
【課後作業】
請分享你所知道關於友誼的故事,如「管鮑之交」等。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