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保存歷史記憶的柏林 吸引中國異議人士

人氣 1

【大紀元2011年08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涂佐岸編譯報導)上個月,中國作家廖亦武在面臨被監禁的威脅時逃到柏林,他離開這個歷史和記憶被蓄意抹殺的故鄉,前往一個會刻意保存歷史和記憶的他鄉。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此前,這個施普雷(Spree River)河畔的自由大都市柏林,也曾向中國藝術家兼政治、社會批評家艾未未招手。上個月,著名的柏林藝術大學說,艾先生在經過將近三個月的拘禁,六月份獲釋後,他接受了該大學的邀請擔任客座教授。

目前,艾先生住在他北京家中,受嚴格的保釋條件約束,還不清楚什麼時候能夠上任,他原計劃在柏林東區開設一間工作室,前景亦不詳。

知識份子說,兩德統一已超過二十年了,柏林經歷恐怖的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鎮壓,現在正變成中國藝術家遭受迫害時的避風港。德國無黨派的中國筆會中心(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主席廖天琪說:「柏林是現代德國歷史的見證。」

和廖亦武沒有親戚關係的廖天琪說:「這對廖亦武是極為有趣的一件事,因為他希望成為編年史學家,他想為人民寫歷史和回憶。」她還說:「因為政府企圖系統的刪除所有的記憶。我佩服作家們說:『假設你希望我們忘記,那不可能,我們不會忘記。』而柏林是個不會忘記的好地方。」

這個理由理由顯而易見。大者,包括由政府資助設立的大型極權受害者紀念地點,如: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附近巨大的歐洲被屠殺猶太人紀念碑和迷宮般的前東德秘密警察檔案館;小者,由平民藝術家在人行道上設置的黃銅牌,以標示被納粹驅逐人們的舊家園。這個城市對歷史的敬畏無處不在。

認識艾先生的人們表示,艾先生選擇搬到柏林的動機,包括歐洲有大批他的追隨者,也有他許多朋友住在這個都市裏,柏林充滿藝術自由和文化生活。與其它城市相比,如紐約,住屋也比較便宜。

廖亦武離開中國是因為他即將出版的新書《為了一首歌和百首歌》(For a Song and a Hundred Songs),是一本他個人的回憶錄,記載了他因為寫了一首關於1989年中國民運的詩,而被逮捕入獄,在獄中遭遇的四年非人待遇。

在法蘭克福全德日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述評中,廖的回憶錄被與俄國文豪索忍尼辛獲得諾貝爾獎的著作《古拉格群島》相提並論。《古拉格群島》描述了索忍尼辛在該勞改營的非人生活。

中國公安部門警告廖,如果出版他的回憶錄,將面臨「法律後果」。廖表示,「如果我不能出書,我還怎麼當作家呢?」「完全沒有任何選擇,我只得做出我所做的。」

7月7日,53歲的廖亦武抵達柏林,四天後他接受採訪,他說:「柏林的歷史讓他產生共鳴。」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和六四北京天安門抗議活動是個連接點。

他說:「1989年是中國歷史加入了世界歷史。在此前,大躍進飢荒,或反右運動,還是文革,都只發生在中國。」但六四,北京的抗議者遭軍事鎮壓,同年「柏林牆倒塌,對作為歷史記錄者的我來說,這很重要。」

對自己的風格,他自詡為現代司馬遷,中國古西漢時代的偉大史學家。廖先生苦笑的指出,他的英雄司馬遷,被監禁,被漢武帝閹割。他說:「他生活在西漢末年,一個龐大和強大的帝國,他無處可逃。而我逃到這裡。」

相關新聞
中打壓廖亦武 美作家空椅抗議
廖亦武被阻參加國際文學節 自認出版殺手
中共阻撓廖亦武出席悉尼作家節
澳綠黨:禁止廖亦武出訪引發更多擔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