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8月12日訊】第廿六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下稱大運會)今日(12日)在深圳揭幕,當局如臨大敵,安保進入一級戒備堪比北京奧運。機場採取禁航,全日預計有逾300班航機受影響;市內多路段遭封,全省封網一個月。當局為大運會不斷升級保安規格,被批對民眾造成滋擾。
曾蔭權赴深圳料見胡錦濤 安保最高級
據《明報》報導,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11日已抵達深圳預料將出席開幕禮。特首曾蔭權12日早會到深圳,出席晚上的大運會開幕儀式。據悉,曾蔭權中午將出席重要宴請活動,預料有機會與同胡錦濤見面。
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要也陸續乘搭專機抵達深圳,出席大運會開幕禮。為防意外,當局將深圳的安保提高到最高一級。深圳機場週四宣佈,大運開閉幕禮期間(即8月12日、23日的晚上7時到11時)將暫停運行,有航空公司當天通過微博公告航班調整或取消,而從今日下午2時開始,大部份飛機起降將會受到影響。
深圳機場乘客服務部的服務人員說:「7點到11點這段時間禁飛,即是所有飛機不能起降。」
據深圳機場航班資料顯示,今日下午2時到晚上11時,共有約340班的航班起降,其中有34班是國際航班。而部份受影響的乘客並未收到航空公司航班取消的通知。有關部門並未提到禁飛停運的具體理由。
公路交通同樣受阻,此前官方就通告了大運會期間多路段將有封路改道措施,11日晚體育館附近全部封路,街道單向行車嚴重堵塞,不少司機在微博上對這種情況表示不滿。
全市公安停休高壓嚴打
據香港媒體報導,當局沿深圳市邊境線已設立21個軍警聯勤治安檢查點,由武警、民警、交警24小時當值,設立環深第一道防控屏障。環廣東省的13個省區市、廣東其他城市亦已舉動治安防控,對前往深圳的人士增強監控。
在蛇口、大鏟灣等港口用「船舶動態監控系統」監控航行路徑,機場方面則對入境的國際航班100%全面清艙檢查。
另外,郵政、國安、公安和海關等部門近日下發通知,大運會期間,所有寄往深圳的郵件或快遞,寄件者須登記身份證,標明物品的內容,以及收件人資料等。部份物品如鋰電池、化妝水和乳液等物品禁止寄送,致使大陸不少網商囤積大量的貨物無法寄出。
深圳部份速遞公司索性在大運會期間暫停深圳郵件的派送和投寄服務,繼續營運的速遞公司則要收件人跨區到收件站自行取貨,快遞變成慢件,原本三天寄到的貨物,現在至少要五天。大陸淘寶網不少賣家乾脆停發到深圳的郵件。
全省封網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不光是日常生活,連虛擬網絡的安保同樣加強,涉及範圍更達到整個廣東省。此前各大互聯網服務公司發佈通告稱,為了保障大運會在深圳順利舉行,相關部門下達通知,要求IDC公司、廣東省內IDC機房自7月25日至8月25日期間,封網一個月。
某深圳網絡機房工作人員說:「不讓施工、不讓加網絡設備這一塊,至於防止甚麼?主要是大運會期間有人利用這個傳遞保密的信息,再有就是黑客破壞 大運會期間的網絡信息傳遞。但目前特別安全隱患倒是沒有,因為幾個運營商都有安全設備,我們也有值班進行網上的信息過濾。」
這是繼2008奧運和去年廣州亞運會後又一次封網行動。
為了大運會,市民游泳鍛練的權利也被剝奪。據報導,盛夏季節深圳大部份公共游泳池被關閉,直到大運會結束才向公眾開放,當局沒有任何解釋。
深圳市沙河街道面朝體育場的屋苑居民在大運會開閉幕當日不可以在家逗留,但離家期間不許關燈,以確保燈光景觀和電視拍攝效果。
網民轟「面子大運」擾民
面對大運會擾民措施不斷,網民怨聲載道:「開個狗屁小運動會,要國人犧牲多少權利?」「大運會真是煩死了!」「我討厭大運會,每天坐地鐵都要安檢。」
據報導,深圳市民在開幕和閉幕前後被放假七日「開四閉三」,許多市民外遊避騷擾。「大運會了,你是避孕(運)還是受孕(忍受大運會)」成網上熱門議題。
深圳評論人士朱鍵國認為:「封航封路就沒有考慮到對民眾的干擾和傷害,是官為本的安排,如果大運會期間出了一點安全事故,烏紗帽可能就會有問題了,現在是保安、安全、過度防範。」
網絡評論人士北風認為,當局區區一個大運會進行的各方面安保措施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實在令人費解:「這個有點草木皆兵了,正常的沒有聽說哪個國家會這樣做,像我根本不會留意大運會,我只能用發神經來形容他們。」
朱鍵國說:「大運會期間,當局讓深圳成為一個沒有人的空城一樣,都放假嘛!就讓人失去正常的生活規律。而且這個大運會於老百姓體育水平的提高、生活的方便、城市的美化都沒甚麼關係,唯一給市民帶來感覺有好處的是通了五條地鐵,但現在天天事故,因為它是趕工程的。」
有網民在微博上指:「我不知道是誰決定開這個大運會?為這□一個狗屁玩意兒國人要犧牲多少權利?長官面子運動會!深圳大運會將作為史上最噁心的運動會載入史冊!」網民「蒲公英」說:「深圳大運會讓深圳人走開!--就是這種感覺。」
香港東方日報評論文章指出,這屆大運會腐敗與擾民共存、醜聞與黑暗齊飛,早已天怒人怨。當局辦大運豪擲億萬,助民生一毛不拔,捨本逐末,只會進一步喪失民心。
(責任編輯: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