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31日路透電)美國國會議員向過去取經,為提高14.3兆美元法定舉債上限協議要求的削減預算赤字尋求執行之道,但歷史顯示執行機制不一定奏效。
國會兩黨協商主要癥結,在於能夠確保進一步減赤的執行機制。
根據協議,跨黨派特別小組將提出減赤建議措施,小組出現僵局或國會未通過提案,就會自動引發一輪撙節開支。民主黨籍參議員李文(Carl Levin)說:「沒有人希望這種情況發生。」
分析家指出,這項執行機制非常類似1985年通過的葛蘭姆法(Gramm-Rudman-Hollings Act),該法包括與美國經濟規模有關但不切實際的支出目標,但因另1種預算規範隨收隨付(pay-as-you-go)獲得支持,最終被束之高閣。。
隨收隨付制要求國會議員尋求撙節之道,以支付新開支或減稅。這項作法持續運作了一段時間,但任何可能被視為緊急支出的款項卻造成財政漏洞,最後也被國會棄之一旁。
參院前共和黨預算顧問霍格蘭(G. William Hoagland)說:「這些執行機制過去紀錄不佳。」
部份分析家認為,當前政治氛圍和美國信評恐遭調降,可能足以確保國會特別小組就第2輪減赤達成協議,並獲國會支持。(譯者:中央社盧映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