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7月08日訊】法國有一條諺語:「腦子像鳥一樣」,這句話沒說出的下文是「遲鈍」。光從鳥的小小身材來斷定鳥沒有多少腦子,這句話恐怕要被迫修正。一種小嘴烏鴉不僅能夠識別出一個會對他們構成威脅的人的面容,而且還會告訴它們的同屬如何去察覺這一威脅。
據法廣報導,西雅圖校園裡的美洲小嘴烏鴉的一舉一動讓人常常感到驚奇,於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的一批學者想知道,遭受過某一個人威脅或折騰過的小嘴烏鴉,是否還記得那個人長得甚麼樣子?
於是,這些科學家們化了裝,戴上膠乳做的模仿洞穴人的特製面具。然後去撲捉了幾隻小嘴烏鴉,套上環標,過一定時間後又把它們放生。
從此,這些美國科學家就一直穿戴著這一與危險同名的假面具,在校園裡走來走去。同樣的,他們還使用了一個「中性」的假面具來進行同樣的實驗,來比較鳥兒的各種不同的表現。這一所謂的「中性面具」的模樣就是美國前總統切尼的樣子。
結果發現,單單一看見戴假面具的「洞穴人」,就引發小嘴麻雀急匆匆的叫聲,互相發出了警報。它們一個追趕著一個,集合成一群一群,準備共同來應對危險。而且它們顯得越來越氣憤,並且猛烈地煽動翅膀,通知同夥,危險來了!
相反,使用切尼的假面具就沒引起小嘴烏鴉甚麼特別的反響。
在整整五年時間裏,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把這一經驗擴大到其它地方。在其它地方,研究人員使用的是另外的假面具,這些假面具和普通人一樣,並無特別嚇人的地方。
但是,他們雖然改換了面具,但並沒有減弱小嘴烏鴉對他們的不信任反應。越來越多的小嘴烏鴉只要看到這些「危險的人」過來,總是嘰嘰喳喳的互相警告,反應特別強烈。
叫叫也就罷了。但是,對著「危險的人」喊叫的小嘴烏鴉越來越多,最後竟然增加了兩倍。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比較幼小的小嘴烏鴉,觀察到父母每當出現這種危險的信號就作出反應,它們也就學上了。至於其它鄰近的小嘴烏鴉,它們自然先是受到「感染」,然後就學會了怎樣去發現「危險的人」。
野生動物專家John Marzluff認為,對小嘴烏鴉來說,從臉部去辨認一個人對它們的生存本身非常關鍵。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一些人給它們餵食,另外一些人則用槍去消滅它們。
一般而言,鳥類全靠求助於自身的經驗求生。它們獲知的信息來源渠道大體上有三種:一種是「垂直」傳遞的信息,這類信息來自於自己的父母;一種是「平行」傳遞的信息與「社會性」傳遞的信息,即通過同類傳遞的信息。
對動物來說,自身受到的威脅、尋找食物的來源等等個體的經驗,這雖然是最可靠的經驗,但同時也包含了很大的風險。相反,從第三者那裏得到信息危險較少,但可靠程度也最低。尤其是從「社會關係」得來的信息而不是從家族得來的信息,不可靠程度最高。
根據Marzluff的說法,其它鴉類動物,比如禿鼻烏鴉、比如寒鴉,它們也差不多有從以上三種模式中去學習生活經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