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7月04日訊】中美物價對比近日再度成為網民關注的焦點。微博上流傳這個帖子:中國,工資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 20美元,買輛車30000美元。
中國物價遠高於美國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留學美國的孫笛回到國內時發現自己的新行頭——9.9美元的Crocs鞋,39.9美元的Levis牛仔褲,30美元的Tommy Hilfiger牌T恤衫在國內的價格分別是499元、799元和799元。
著名財經評論員時寒冰說在去年的美國之旅之前,他從沒想過中國的物價居然比美國還高,因為他知道美國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4倍。但最近他托人從海外買的一台折合人民幣24000元的尼康單反相機在國內的價格是4萬元。
去年時寒冰在美國走訪半個月比較中美物價。在洛杉磯一家中餐館,4個人點份量很足的魚、蝦、蟹,花了49美元,「比上海便宜得多」。國內一套3萬元左右的阿瑪尼西裝,在美國只要500美元;國內標價4.6萬元的勞力士手錶,在美國不到4000美元;國內50萬元左右的寶馬Z4標價只有21000美元。國內售價為1500元左右的箱子通常標價70多美元。
美國一杯咖啡2美元,一場電影10美元,分別占美國人平均月收入的萬分之六和千分之三。而在國內,同樣的比法得出的數據是百分之一點三和百分之三點五,相當於美國居民負擔費用的45倍和12倍左右。通過半個月的走訪,時寒冰發現:除非涉及到人工服務,比如理髮,或涉及知識產權,比如圖書音像外,美國商品的價格普遍低於國內,即便「MADE IN CHINA」的商品,常常也比國內便宜50%以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聶輝華赴美留學時比較中美房價,據他觀察,在美國的二線城市,2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價格40萬美元左右,這200平方米指的是使用面積,不包括附贈的前後院。據國際不動產代理商戈登.羅克(Gordon Rock)最新研究顯示:美國人買房不需要太長時間,邁阿密需要4年,紐約需要5.7年,洛杉磯需要5.9年。而在北京,聶輝華按照現在的工資計算了一下,即使去買每平方米兩萬元的商品房,自己這個30歲的副教授也要奮鬥到60歲才能擁有一套100平方米的房產。
看不見的高稅負隱藏在商品之中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發現,在美國,不僅中國製造的產品遠比國內售價便宜,即使是美國製造的產品,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比如她在加州一個機場商店購買的美制風衣,價格不到北京賽特商場裡同款風衣的五分之二。
於是他提出兩個問題。1、同樣的成本,同樣的產品,如果產自中國國內,即使算上「出口退稅」的部份,也不該出現高於國外市場兩倍的情況。2、如果產品來自國外,在WTO框架下,即使是制裁性關稅,也絕不可能出現超過一倍的價差。
時寒冰認為,國內商品價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隱藏在商品裡由消費者買單的額外交易成本,而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稅負。
據社科院統計,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速幾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兩倍。其中70%以上的稅收來自於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環節。剩下不足30%的稅收來自於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收入環節。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哪國製造,只要流入中國就將揹負上這些處於流轉環節的間接稅。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鑑(2007)》公佈的2006年數據計算,倘若國家徵稅的總量均為1000元,「排除其他方面要素的影響不論,那麼,作為價格構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種商品售價之中的稅收數額分別為:中國700元,美國168元,日本186元,歐盟15國300元。」
其中,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
而且,相比於美國的商品價格往往會標明價外稅,中國的商品實行價內稅的方式,換言之,消費者只能看得到最終價格,卻看不到價格中有多少隱身卻逃不掉的間接稅。
比如,在目前中國商場裡出售的100元女性化妝品中,會有14.53元的增值稅,25.64元的消費稅以及4.02元的城建稅。單這三項,就佔整個女性化妝品零售價格的44.19%,如果再加上生產和運輸環節的間接稅收,保守地說,政府稅收對女性化妝品的最終價格至少「貢獻」了50%以上。
又比如,一塊在內地售價為2700元的瑞士進口手錶,將包含17%的增值稅392元,30%的消費稅692元,還有11%的關稅……
一個中國製造的產品,儘管不需要承擔遠渡重洋的交通成本,卻要在國內一路承擔重重收費甚至罰款。一個統計數字顯示,1千克貨物從上海運到紐約只需1.5元,而從上海運到貴州卻需要6~8元。
旅程還沒有結束。商品進入超市、商場後還要面臨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促銷費、年節費以及無孔不入的暗箱操作費用。
時寒冰說:「總之見者有份,然後轉嫁給消費者。但有錢人對價格不敏感,真正利益受損的還是廣大低收入群體。」
復旦大學教授:更深層的原因是經濟發展策略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韋森認為,消費者對這些隱藏的稅負毫不知情,他說:「這樣消費者心裏也許會好過一點,但是糊塗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韋森認為,物價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一種路徑是選擇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為主的發展策略,稅負的增加無可避免,另一種路徑則是通過減稅的方式藏賦予民,同時走上降低物價刺激內需的發展道路」。
「買自己的東西能買得便宜點,這個要求高嗎?」
(責任編輯:李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