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甲午戰爭爆發

人氣 5626

【大紀元2011年07月31日訊】歷史上的今天,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時向對方宣戰,1895年4月17日雙方簽署了《馬關條約》,以清朝的大量賠款、割讓領土、開放口岸而宣告戰爭結束。

戰爭起因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四月,直隸提督葉志超奉令率軍入朝鮮,駐軍於牙山,並按《中日天津條約》之規定電告日本。五月,袁世凱以起義軍潰散、叛亂已平,要求日本同時從朝鮮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兩國留兵,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為清廷所拒。六月,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囚禁國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是應主持國事。李是應為報囚禁中國保定之恨,馬上答應為日本效力,並下令驅逐在朝鮮的所有華人出境。

北洋大臣李鴻章發覺事態不妙,急調總兵衛汝貴、提督馮玉崑率軍火速由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另調北洋陸軍十餘營分梯次渡海馳援朝鮮。

7月23日,濟遠和廣乙兩艦掩護運送清軍的運兵船抵達朝鮮牙山。7月25日早7時20分,兩艦離牙山返航途中,在朝鮮豐島海面與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相遇,日軍不宣而戰,進攻濟遠和廣乙。經過一番激烈砲戰纏鬥後,廣乙在火力打擊下受重創,船身傾斜,人員傷亡慘重,無力再戰。此時載有第二波增援朝鮮清軍的高陞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先後駛來,日艦浪速及秋津洲改追高升及操江。廣乙得以逃脫,最後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沉。濟遠則懸掛白旗,然後更掛上日本軍旗,向西棄二艦而走,日艦吉野在後追擊,濟遠以尾炮向吉野還擊,後得以逃脫。

高陞號幾經磨難,最後在日艦的炮擊之後緩緩下沉,八百餘名清兵與中外船員不幸罹難。而操江艦下午2時被秋津洲追上俘虜,此即史稱「豐島海戰」。

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

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

戰爭第一階段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據百度百科數據顯示,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有三十五營,一萬七千將士;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在三個戰場(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同時展開,戰鬥至為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犧牲,隨後玄武門失守。城西南戰場總指揮葉志超下令徹退,六日內狂洩五百餘里, 26日清軍直抵鴨綠江以北的中國境內。朝鮮全境為日本所控。

9月1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進入黃海鴨綠江出海口西「大東溝」合擊北洋水師艦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現代鋼鐵軍艦海戰。海戰在中午時分開始,由於清艦是從朝鮮運兵回來途中,艦裡未裝舷側速射炮,側面火力貧弱;而定遠級的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艦 隊以一字形排開。日艦則是尋戰而來,由坪井航三率第一遊擊隊的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艦為前鋒,伊東祐亨帶領的本隊慢速六艦在後成一字陣。

12時清軍下令變陣,排成尖峰形,13時開始炮擊。面對清軍鐵甲艦攻勢,日艦仍被迫後退。此時日艦包抄清軍右側,由於日艦速度快加上清軍指揮不當,右側艦隊被殲滅;丁汝昌之座艦也被炮擊,致指揮作戰的丁汝昌從二樓炸飛摔落甲板,左手臂骨摔斷重傷。定遠號艦長接手指揮,下令全部艦隻集中重炮攻擊日本旗艦松島號,下午3時30分,「鎮遠」艦的30.5公分大炮連續擊中日本旗艦「松島」號二次。「松島」後甲板四號炮塔中彈後,火焰引發裝藥,發生了大爆炸。「松島」船軸傾斜5度,冒起白煙,火災大作,令日艦不得不後退,伊東中將司令不得不更換座艦。戰鬥中,致遠艦衝出隊列試圖撞擊日艦浪速號,日本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被魚雷擊中沉沒,管帶鄧世昌以身殉國,全艦官兵共252名全部陣亡。

下午4時清軍左側艦艇中彈,背靠荒島一邊滅火一邊攻擊日艦,日艦在沒有優勢下只得撤退。另一方面日艦所有火炮皆無法擊穿定遠號等清軍鐵甲艦,清左側艦隊回救運送重炮彈予兩艦,因此反而日艦多被重炮所傷。伊東祐亨認為暫時無法擊沉定、鎮兩艦,5時40分左右下令撤退。

黃海海戰清軍傷亡600餘人,經遠管帶林永升戰死,經遠沉沒,致遠管帶、鄧世昌與艦同沉殉國;損失巡洋艦5艘包括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廣甲,受傷4艘。日軍傷亡亦達300餘人,日艦傷5艘。戰後北洋艦隊未敢主動出擊,日本聯合艦隊達到了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

遼東戰場潰敗

戰爭第二階段是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9月25日,日軍從鴨綠江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虎山淪陷。9月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10月9日,攻佔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10月25日旅順陷落,日軍攻陷旅順後,對市內居民連續四天進行殺戮,二萬多人遇害,死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萬忠墓」。

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清軍全線潰敗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3月,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2月24日,鎮遠艦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鬚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營官周家恩陣亡,南幫炮台淪陷。2月3日日軍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2月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2月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昺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昺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最終自殺。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昺與伊東佑亨簽訂《威海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隻、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2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2月28日,日軍高歌猛進,從海城分路進攻,3月4日攻佔牛莊,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台。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簽訂《馬關條約》

清廷求和心切,1895年3月派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主要包括三條:中國向日本賠償軍費白銀二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共2.3億兩);割讓台灣島、澎湖列島,以及北緯41度線以南的遼東半島;向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順天、湘潭和梧州七處通商口岸。

責任編輯:張頓

相關新聞
日本首相稱侵華戰爭為“支那事變”
中日甲午戰爭中擊沉的中國載銀船現蹤
廢除針對中國不平等條約的第一功臣
台教部:日本侵華戰爭國中已教 高中不必重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