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出國留學二三事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編譯/趙婉君】無論是即將邁入暑假的學子或剛畢業進入新階段的新鮮人,您是否考慮過出國留學、增廣見聞?關心國外學制和學程的家長們,更不可忽略各國留學教育規定。根據《每日電訊報》( The Daily Telegraph ) 報導,若要去美國、澳洲、歐洲、亞洲等地留學,以下提供幾點資訊和注意事項:

Q美國

以英國學生為例,留學美國一直以來是他們拓展視野或是跳脫職場的最佳選擇。必須注意的是,美國入學申請截止時間大約在每年1月,與英國的學制差不多。有些學校的截止日期是10、11月,若是要在下一年度的秋季入學,一年前就得提出申請。

此外,一般而言,美國都會要求以SAT當作入學申請的一部分標準。所謂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測驗,是由美國約3,900所大學共組的文教組織,美國大學委員會(The College Board)委託教育測驗服務社(簡稱ETS)定期舉辦的世界性測驗,做為美國各大學申請入學的參考條件之一。 所以決定在美國留學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到SAT報名考試。

美國的學制提供機會給各種背景的學生。長春藤大學聯盟雖然要求頂尖的成績,但是具備其他專長的學生也別灰心,其他大學都提供各種機會。

Q澳洲

到澳洲留學,申請手續比美國簡單許多。考量距離因素,澳洲留學的額外面試幾乎沒有,除了嚴謹的醫學院入學,仍需透過國際電話或網路電話面試。澳洲大部分大學的學年開始為2月到11月。欲留學澳洲,只需在開學前兩個月提出申請。

Q歐洲

歐洲國家的人民,都有權利在境內學校就讀,學費方面跟當地學生無異。若想至歐洲留學,可參考歐洲的終生學習計畫(European Union 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e),其中伊拉斯莫拉斯計畫(Las program ERASMUS),提供獎學金給留學24週以上,就讀高等教育學程的學生。

再者,也可直接聯絡當地學校。以法國來說,提交申請表的期限是1月,德國則為1月或7月,義大利是4月,西班牙為6月或12月。必須留意,歐洲各國的申請時間不同。

此外,到歐洲留學別忘了將語言課程編入學費。儘管歐洲地區越來越多課程是以英語授課,但是普遍來講,與當地語言為基礎的課程相比,英語授課仍是偏少的。以德國來說,要進入大學,必須通過DSH或TestDaF(兩者皆是德語能力檢定考試)。

Q亞洲

至於我們亞洲地區也有很多優秀的大學,無論想到哪一所學校求學,直接跟該學校聯絡是最快的入學途徑。申請截止日與開學都因校而異,以南韓為例,3月入學必須在9到11月提出申請,若想在下半學期的9月入學,則要在5到7月提出申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7月底學校放假,就趕著回國參加雅思培訓,是不少海外中國留學生這個暑假的“度假計畫”。記者日前從啟德教育雅思培訓中心獲悉,暑期在該中心參加雅思培訓課程的海外留學生大概為100人左右,占培訓總人數的10%-15%。
  • 首爾市政府舉辦的第七屆「首爾市全球實習生」活動即將開始,來自16個國家的42名外國留學生,將從7月11日起在首爾市廳進行為期五週的暑假實習生活。
  • 你打算如何善用退休後有錢又有閒的日子呢?現在有越來越多退休的美國人想回學校進修,一方面可以終身學習,一方面可以擴大社交圈。退休後再去讀書有什麼好處?1.多賺一些錢。2.擴大社交圈。3.開拓新視野。4.創業。
  • 18歲的納丁‧勞弗(Nadine Lauffer)成為在家上學運動的一員。這些家庭正在打破有關在家上學的神話。通過每週的播客,她還一直在幫助青少年在高中期間無所畏懼地在家上學。
  • 又一個學年即將開始,隨之而來的是新課程、新想法、新的學術探險,以及嶄新的挑戰。其中一項挑戰就是記筆記。學會如何記好筆記,無論對學生還是任何喜歡學習或從事研究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 服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首先要學會「付出」來服務別人,自己才會更進步。
  • 我的情緒就如同海上的小船一般,載浮載沉。一下子萬里無雲、艷陽高照,一下子風吹雨打、雷電交加,脾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也很快的煙消雲散。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也最令我感到懊悔的一次爭吵,是在國中二年級下學期時。
  • 在老屋的重生中我看到了跨越的勇氣。跨越的勇氣讓我們可以突破自己去經歷更多的美好。
  • 「沉默是金」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詞,也是一種行為處事的方式,原本是有著謹言慎行、多思考少辯解等等意思。但有些人理解錯誤,認為不管什麼時候,保持沉默才是對的。這樣的理解對嗎?
  • 年假是拉近親子關係好機會,順便了解孩子上網及網路交友狀況。如果孩子遇到網友怪怪要求,專家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加強數位素養,讓孩子認識網路可能的安全警訊、風險,且對網友過分要求學會堅定說「不」,以及適時找身邊大人求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