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6月07日訊】 最近有兩件事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一件是內蒙古民眾因一牧民被卡車壓死而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是當局急功近利,導致草場被嚴重破壞,牧民們的生存遇到危機。另一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範圍乾旱,導致下游一些湖泊變身草原,從而引發了對三峽工程修建利弊的熱議。有反對上馬該工程的專家就指出,三峽工程對於整個地區的生態環境的改變是災難性的,早拆比晚拆要好。
很顯然,今日的抗議和反對就是為了使草原不至於被徹底沙漠化,不至於使長江走到變為湖泊、充斥著垃圾的那一天。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為了贏得所謂的最大經濟效益,人們毫無顧忌地過度采攫、消耗著資源,肆無忌憚地破壞著環境。然而,三十年後的今天,不善待自然的人們終於開始承受大自然的報復:有的因喝了受到污染的河水而致畸形,有的因受到廢棄電腦污染而不得不離開家園,有的因地下水被污染只好靠雨水生活,有的因碰到有毒廢棄物而致死致殘……
不禁想起了五十年前美國一位叫卡爾森夫人的海洋生物學家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所描述的場景:「從前美國中心地帶有個小鎮,在那裏所有的生命都似乎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甚至在冬天,路邊也有美麗的地方。無數的鳥在啄食漿果和那些死了的雜草從 雪中伸出來的穗頭。……從第一批居民在這裡蓋起了住房、鑿了水井和建起了馬廄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很多年。……災難突然降臨,一切開始改變:牲畜死亡、家禽得病,居民也相繼病倒,其中還有孩子,他們在患病幾小時內死亡。鎮上所有的生命都籠罩在死亡和疾病的陰影中。醫生們感到茫然。小鎮上出現了奇怪的寂靜,鳥不飛了。」
這雖然是個虛構的故事,但這種情況已然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發生過或正在發生著。比如在上個世紀 60、70年代,美國的環境污染狀況相當嚴重:煤煙使匹茲堡因空氣混濁而聞名;田納西首府納甚維爾亦因空氣污染而被稱作「煙霧喬易」;1969年6月,流入克里夫蘭境內伊利湖的克亞霍加河污染嚴重而突然失火,並且在火災中燒燬了河上的一座橋樑。這一事件使美國感到震驚,也成為當時的頭條新聞,伊利湖因此而被稱為「死湖」,克亞霍加河被稱為「燃燒的河」。半年後,克里夫蘭市長在就此次火災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詳細說明了火災原因,認為罪魁禍首是向河流傾倒的工業廢棄物。他說,伊利湖在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岸灘覆蓋著腐爛的藻塊,惡臭熏人。港灣、河川也充滿了油污和各種工業廢棄物,那些曾經是鳥類和野生動物樂園 的地域完全荒廢了。
這樣的慘象在當今的中國比比皆是。曾經美麗的地方,有多少已人煙稀少,有多少籠罩在死亡和疾病的陰影下,而一切並沒有終止。
也許有人會辯解說,我們可以如西方國家那樣先發展經濟,再治理環境。問題是,且不說當環境被徹底破壞後,修復所花費的時間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就說在這一指導思想下,人們所要承擔的環境被破壞的惡果:吃不上乾淨的水和食物,享受不到澄澈的藍天、河流,而且疾病肆虐,每天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難道人類發展經濟就是為了自我戕害?
其實,西方的發展經驗早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就是發展經濟應與保護環境結合起來。還是以美國為例。在卡爾森夫人發出警告以及一系列環境污染現象的出現後,美國政府和美國人從此有了環境危機感,美國環境保護運動自此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其規模和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諸多環境立法被確立,比如《荒野法》、《國家環境政策法》、《清潔空氣法》、《環境殺蟲劑控制法》、《瀕危動物法》、《資源保護與復興法》、《水清潔法》 等。上述立法,以及1970年環境保護局和職業安全和健康管理局的成立,使美國環境政策走上制度化軌道。這些政策法規的實施,也使美國環境狀況有了很大改觀,空氣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其次,美國人的環保意識也開始加強,出現了許多環境保護組織,群眾性的街頭抗議不斷,報刊雜誌也不斷發表呼籲保護環境的作品,這促使一系列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立法和案例裁決產生。幾十年後,美國的環境真的變好了。
前車之鑒就在眼前,中國人為了自己擁有一個美好的生存環境,為了不讓「寂靜的春天」變為永久的現實,是否也該有所作為呢?或許,內蒙古民眾的抗議和對三峽工程的質疑就是人民覺醒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