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穆清綜合報導)6月3日,中國國家環保部副部長李幹傑在《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發佈會表示,中國環境總體形勢十分嚴峻,七大水系全部都已經被污染。近期的大旱令湖泊水位水質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生態環境。不過他拒絕評論有關近日被各界普遍提出三峽大壩加劇這次旱情的質疑。
李幹傑在發佈會上承認,目前湖北、湖南、江西都遇到很大旱情,幾個大的湖泊,包括鄱陽湖、洞庭湖、洪湖水位都降到了非常低的位置,這種情況也是近幾十年來非常罕見。據報導,其中洞庭湖濕地保護區有2萬多畝濕地已乾涸。
此外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其中黃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為重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依然突出,在監測營養狀態的26個湖泊(水庫)中,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水庫)占42.3%。
環保部長避談是否大壩加劇旱情
今年長江中下游遭遇五十年大旱災,導致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五省的居民叫苦連天,不僅農漁牧受影響,百姓也沒水可用,部份水利專家指出,今年長江中下游的乾旱跟降雨量少有直接關係,但三峽工程卻加劇了旱情,認為工程改變了長江中下游的生態系統,居民也直指三峽工程釀成大旱。
李幹傑稱,從生態環境保護角度來看,旱情造成的影響確實較大。從監測數據可見,由於湖區水量大幅減少,也令湖泊水質明顯下降,今年3、4月份湖泊的水質比去年同期有明顯下降,對湖區濕地及候鳥生存造成了影響。如洞庭湖東部濕地保護區,已有2萬多畝的濕地乾涸。
三峽大壩2006年完工,中下游幾乎年年有旱災,湖泊水位持續降低。在被問及對於是否是三峽大壩的原因加劇了這次旱情時,李幹傑對外則沒有回應。
專家:三峽大壩不起緩解旱情作用
有業內人士指出,三峽大壩阻擋了氣流正常流動,或三峽水庫上空形成了低壓,影響了正常的大氣環流,進而改變氣候型態,因此近年在中國頻頻出現極端天氣, 如2006年的大旱、2008年冬季南方的雪災、2010年3月西南方的乾旱等。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高建國認為:「三峽工程的運行,打破了湖水原有的吞吐規律:以鄱陽湖為例,每年10月是三峽大壩蓄水期,此時正值江西省枯水季節,鄱陽湖急需江水補充,但結果是,非但得不到補充,反而被長江低水位拉空。」
德國著名水利專家王維洛表示,長江中下游大旱從今年三月份開始,降水偏少是主因,三峽工程加劇了乾旱,而不是緩解旱情,湖南、江西等省的水利專家也指出原來鄱陽湖、洞庭湖之間水量的互補關係,由於三峽工程,這種互補被破壞,目前正進入互相不協調的階段。自然界本身是有互補效果的,而三峽工程破壞了這個效果。
王維洛引用西方專家觀點指出,一條河流開發程度不應超過15%,最好不超過5%,這樣能保障河流自然的調節能力,但中國河流的開發程度超過了這個極限,對自然調節十分不利。他說:「中國人對自然的索取太強了。這麼大規模從長江取水是不行的。」
他認為,官方媒體說三峽工程現在放水是為緩解旱情,其實他們並不是願意抗旱,而是為防後續出現的洪水,按照三峽工程的運行計劃,六月初必須把水位降到海拔145米,提防旱情結束時接著可能的洪水。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峽是既不能抗旱又不能防洪的。
水質污染嚴重 環境總體形勢十分嚴峻
在談到中國環境總體形勢時,環保部副部長李幹傑承認形勢十分嚴峻,在204條河流409個國家監控斷面中,一至三類、四至五類和「劣五類」水質比例分別59.9%、23.7%和16.4%,七大水系總體為輕度污染,「長江、珠江總體水質良好,松花江、淮河為輕度污染,黃河 、遼河中度污染,海河重度污染」。
中國近岸海域水質現狀也受到外界關注,李幹傑表示,四大近岸海區(黃海、南海、渤海、東海)中,總體屬於輕度污染,但屬於較差的「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則達23.2%。「黃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質差,東海近岸海域水質極差。」但李幹傑並沒有進一步解釋東海近岸海域水質變得極差的具 體原因。
在被問及今年多次發生重金屬污染問題,李幹傑稱,去年發生了14起重金屬污染事件,其中9起是血鉛事件;今年前5個月發生的7起則全是血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