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6月03日訊】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江西就曾提出鄱陽湖建壩的設想,但直到2002年,這一建議才提上官方日程。在持續的爭論下,鄱陽湖樞紐方案不斷修改。2011年5月,長江中下游大旱,江西省再一次將鄱陽湖大壩工程提上日程。但是仍有眾多反對意見,認為將會是長江三峽的翻版。
據21世紀經濟報導,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壩址位於鄱陽湖入(長)江水道,總投資超過100億元。部份專家學者認為工程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消極影響,長江下游省份對於這一方案可能影響長江下游流域取水安全也有擔心。
氣候異常,三峽是禍首
自三峽大壩建成後,長江流域氣候異常,或者大澇,或者大旱。民間將矛頭指向三峽大壩。面對民間的疑問和質疑,有官方背景的眾多水利水電專家紛紛走向前台,認為將極端天氣全部歸罪於三峽大壩「純屬無稽之談」。
和水利水電專家不同,大多數氣候專家卻選擇沉默,尤其不願正面談及三峽大壩是否影響長江流域氣候的問題,他們更加憂慮未來三峽庫區的極端氣候事件將顯著增加。
三峽給鄱陽湖帶來的厄運
三峽大壩建成後,鄱陽湖的厄運不斷。2007年三峽水庫蓄水後,2008年1月,鄱陽湖都昌水文站出現8.15米水位,創歷史最低記錄。與此水位相對應的鄱陽湖湖面僅54平方公里,湖盆蓄水量1.53億立方米,是1998年汛期歷史最高水位22.42米時湖面面積的1/73,對應蓄水量的1/215。
據當時的媒體報導,江西認為:「由於三峽大壩的攔截,長江水位低於鄱陽湖水位,湖水大量外洩,如果不採取措施,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為歷史的記憶。」
漁歌變牧歌
今年受持續乾旱影響,長江水面不斷下降,武漢東邊的鄱陽湖、西邊的洞庭湖同樣水位下降, 湖床上長滿了草,變成一片片草原。2011年3月以來,這個正值汛期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因乾旱,湖水面積較往年同期驟減一半以上,湖水退去,留下的湖床長滿了草。
江西鄱陽湖湖中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小島「落星墩」,王安石、黃庭堅、朱熹等名流曾在這裡觀賞碧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而今,「落星墩」下的湖水已變成無邊的大草原,點綴著成群的牛馬,數百丈外,才是輪船擱淺的湖灘。
在漁民張連才的記憶裡,2003年三峽截流後,漁民們的收成已經整體降低了「兩、三成」。
三峽影響鄱陽湖的生態
對於三峽工程,專家說:「最大的影響就是生態。」 2008年,河海大學董增川教授在《三峽工程對鄱陽湖的影響與對策》一文中就寫道:「鄱陽湖有魚類122種、鳥類310種,當長江流量減少時,會造成保護區內水位不同程度降低,直接或間接影響鄱陽湖的植被、魚類和鳥類。」
江西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曉鴻日前表示:「三峽工程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江湖格局』。」
這種改變,不僅是三峽蓄水後,江水倒灌鄱陽湖的場面已很罕見,還有著生態方面的惡化。為抵消這種改變,江西已然準備在湖口建起2,800米長的大壩,把湖水攔在自己的地盤裡。但專家認為,這同樣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人為干預生態,無異於飲鴆止渴。
江西建壩飲鴆止渴
對於江西建立大壩的工程,專家認為,江西的做法同樣是違背自然規律,人為干預水系生態的做法,是在用「三峽的手段」試圖抵消三峽對鄱陽湖造成的負面影響。
而來自國際生態領域的專家則擔心,鄱陽湖築壩會使長江中、下游的水問題更加嚴重。「隨著長江流域幹、支流各地搶水的加劇,今後武漢、南京壯闊的江面也許會變成一條水溝。」
責任編輯:葉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