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6月26日訊】「請問你是外地人嗎?你家有孩子在讀書嗎?」6月18日,北京京北回龍觀交易市場,七八個身著白色T恤的家長,各自拿著幾頁簽名單和媒體報導的複印件,挨家挨戶在大市場擁擠嘈雜的攤位前詢問。
據財新《新世紀》報導,他們告訴這些在北京打工的「外來」商戶,因為外地戶籍的孩子在北京上不了學、參加不了高考,他們需要積攢更多的簽名和支持,向政府部門表明訴求。「教育公平,以人為本。」一位家長指著自己T恤上的印字說。
整整一上午,家長們徵集了230多個簽名。不少外地家長記下了組織者的聯繫方式,準備加入到志願者群組中。不過很快,警察將遞交訴求書的家長們帶上警車拉走。
2011年6月23日,北京警察在靈境胡同地鐵站口阻止家長們到教育部正門遞交訴求書。這是家長們第12次前往教育部遞交訴求。這一天也是他們為打破高考戶籍限制而發起的教育公平行動一周年。
為了讓孩子能平等得到教育的權力,家長們還建立了「我要高考網」,並組建起QQ群。當前,教育公平行動已經有了18個群,有近千名家長加入。 2011年上半年,上海、深圳和廣州也陸續有家長加入了教育公平行動的隊伍。不同區域間的家長通過網絡交換經驗和政策動態,他們也在本地開展起類似的活動。
此外,家長們行動的第二大內容,便是每月一次前往教育部,遞交萬人簽名冊和建議書。然而,迄今為止,他們也未能接觸教育部學生司的負責官員。
「即便這件事和我孩子的切身利益沒關係了,我也要繼續下去。」胡楊說。胡楊是教育公平行動的「元老級」家長之一。她和丈夫原在新疆的一家國企工作,2003年丈夫先調至上海,一家人的戶籍隨後遷至上海。2004年,丈夫又因工作調動來到北京。因不堪兩地分居,2004年8月,胡楊辭掉工作,帶著馬上就要讀小學的女兒一同來到北京。一家人所面臨的頭號難題,便是孩子上學。胡楊帶著孩子,先去了海淀區的某所小學,校方明碼標價,需要交納2萬元的「贊助費」。胡楊索要收據原因,對方回答,「校長願收多少收多少」。到對面一所小學,再三還價,這所學校要求她每學期多交200元。
為了這200元的贊助費,胡楊找過媒體,沒人理睬;也找過教委,卻反被教育:「200元你還嫌多,你們外地人不要太折騰了。」而這所小學領導則稱:「你們外地人,就是喜歡到處告。」
到了2009年,孩子即將升入初中。「小升初」又成為胡楊們的一道門檻。再三考慮後,胡楊帶著孩子去了從未生活過的「戶籍地」上海。夫妻在京滬各自租房,日常開銷巨大。
因為這些或明或暗的門檻,直到2010年,北京都還有30%左右的非京籍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不能進入公辦學校就讀。
此外,北京雲集了全國很多頂尖的名校,但對北京考生傾斜偏低的招生錄取線也一直飽受詬病。
據了解,2011年北京重點理科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是484分,而湖南為572分,湖北為547分,福建為567分,山東為573分。
大學生中流傳一段北京考生與福建考生之間的對話頗能說明問題:有一北京重點中學的考生與福建某重點中學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們班有六成的同學考進了北大、清華。福建人對應:按北京的錄取標準,我們全校應該進北大、清華。
有網友表示,農村的考生受教育的條件本來就差,比如我,小學初中沒有條件學習外語,到了高中才在同學的幫助下學習了一些,還要比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上等公民多高幾十分才能上大學。還有人說農村人高分低能,我倒想看一看那些低分高能者高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