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與中國】

楊寧:如果西方沒有中國的指南針和航海技術

楊寧

人氣 650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6月02日訊】約400年前,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就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誠如斯言!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火藥與火器的使用加劇了戰爭的殘酷,而確定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則在航海、測量、軍事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根據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期,人們發明了用人工磁化鐵針的方法,製成指南針,並開始應用於航海。南宋時,指南針普遍應用於航海,同時傳到了阿拉伯。13世紀初指南針傳入歐洲並被歐洲人應用在航海上。

當然,中國人除了發明了指南針外,中國在19世紀初之前還在造船技術、規模、數量、乃至航海技術方面遙遙領先世界。早在西漢時期,中國人就已經可以建造寬六到八米、長三十米、載重五十到六十噸的木船。至遲到東漢,船舵已然發明。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上有舵。舵的發明是造船技術上的重要進步,歐洲一千多年後才有船舵。

三國時期的吳國造船業十分發達,造船水平相當高,其長江中的戰船,有的上下五層,有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吳國的海船更是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公元230年,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台灣省,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繫的最早記錄。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擁有數百艘船,同行人員2萬多,最大的船可承載一千人,排水量達到3,000噸。卓越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使他們甚至到達了非洲西海岸。元朝時來中國的馬可‧波羅估計,僅在長江下游就有1.5萬艘船。17世紀來到中國的葡萄牙人曾德昭也曾統計,在1小時內有不少於300條船駛向長江上游。而直到1588年,最大的英國船排水量僅為400噸,數量更是無法與中國相比。

對於古代中國發達的航海業和技術,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Robert Temple)在《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中如此寫道:「或許可以確切地說,中國人在歷史上是最偉大的航海者,因為在近兩千年的時間裏,他們擁有遠比世界其它地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比較的結果是窘迫的。當西方最終趕上他們的時候,也僅僅是以一種另外的方式改良了他們的發明。歷史上大部份時期,在能想像到的每個方面,歐洲人使用的船隻與中國相比都相形見絀(甚至晚至1800年)。

那麼,中國在航海技術上的哪些發明對西方產生了重大影響呢?我們知道,歐洲航海的成功依賴於星盤、羅盤、斜掛大三角帆、船尾方向舵和方形船體的使用,而這些絕大多數都來源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

史料載,星盤最早出現在希臘,但具體細節卻不詳。不過,記載有關星盤的最古老的拉丁文獻(來自10世紀末的西班牙北部)顯然主要參考的是各種伊斯蘭文獻,包括公元8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的敘述。至於這其中是否獲得了來自中國的啟示,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羅盤在歐洲的首次使用是1185年,但它絕不可能是歐洲人發明的,因為早在1090年左右它就已經被應用在中國的船隻上,而其發明正是基於指南針的發明。意大利人是通過阿拉伯商人才獲得這一發明的。

而斜掛大三角帆雖然目前仍無法確定是歐洲人還是亞洲人發明的,但波斯人從3、4世紀就開始了從波斯灣到印度的遠行,因為波斯灣盛行北風,是以懸掛方形船帆是不可能的,很可能他們懸掛的就是斜掛大三角帆。

至於阿拉伯世界的風帆技術是否源於中國,我們無法確認,也無法否認。因為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擁有了成熟的風帆技術。東漢時,從結構上看,就出現了兩類風帆。一類是軟帆,如布帆、蒲草帆,沒有橫向的帆竹支撐,只能在正順風時用人字桅懸掛,不能斜移,也不能轉動。另一類是硬帆,是用與帆橫面等長的若干根竹竿等矩支撐在帆的一面,或是交錯穿插在帆的兩面上,這種橫竹竿叫帆竹,它可以支撐帆面使之平整,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風力。東漢丹陽太守萬震著的《南州異物誌》,還敘述了當時南海航海者的風帆馭風技術。很可能,中國的風帆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波斯,並經過改良,傳到了歐洲。

至於船尾舵和方形船體,無疑是中國人的發明。舵是操縱船舶航行方向的設備,由槳演變而來,舵槳至遲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後來經過不斷改良,宋代趨於成熟。公元10世紀,阿拉伯航海者引用中國舵;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中國舵經阿拉伯傳入歐洲,並成為開創15世紀人類大航海時代的技術條件之一。

此外,早在漢代中國就使用橫隔艙的造船結構了。從1955年在廣州出土的東漢陶船模可以看出,船的甲板下在前、中、後建有三個艙,從船首到船尾有八個橫樑,船的兩側設有順船身縱向鋪設的木板,作撐篙用的左右兩邊走道。在甲板上建有艙房,艙房的左右兩壁都壓座在兩舷上,因此前後兩壁之下必須有橫樑支持它的重量。三座艙房的前後壁各壓座在一根橫樑上,這就用了六根橫樑,餘下的兩根中,按木船的一般建造模式,其中的一根是船首的龍梁,另一根是船尾的斷水梁。這正好共用八根橫樑。由於每根橫樑之下正是木船建造中加固橫向強度的框架,架上再附釘上橫向木板構成的隔艙板。八根橫樑說明有八副隔艙板,它們把船體分成九個嚴密的分艙(船艙)。這就是用橫樑和隔艙板形成的分隔艙結構造船技術。

橫隔艙的造船結構,對世界造船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後世造船,船體不管如何分艙,但都沿用了中國古代造船借分艙抗沉和加固橫向強度的設計原理。歐洲人也正是通過阿拉伯人學會了這一技術。

在來自中國和東方的與航海有關的發明的幫助下,歐洲出現了兩次航海壯舉: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兩次航行大大加速了世界緊密聯繫的進程,並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沒有中國人的聰明智慧,這樣的航行還要多少年才可能實現呢?

相關新聞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系列:印刷術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指南針
中國古代發明系列 古代建筑術(上)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特別郵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