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高照芬台北14日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Edmund S. Phelps)今天表示,目前美國及西歐經濟狀況仍處險峻狀態,創新能力不足、投資低迷,未來即使復甦,也極難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榮景。
費爾普斯今天出席今周刊、政治大學商學院及中國大陸新華都商學院共同主辦的「2011全球菁英論壇─解答全球經濟下一步」論壇,作了以上表示。
他以勞工生產力下降、勞動人口減少、企業的創新及巧思大不如昔、投資活動低迷等層面,說明美國及西歐經濟極難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
費爾普斯指出,二次大戰後,1945年至1970年勞工生產力上升,但2000年至2007年勞工生產力下滑,如今的勞工生產力更大不如前。
他也認為,美國經濟進入長期結構的低迷時期。1970年代起,戰後嬰兒潮陸續進入勞動市場,但是從那之後,美國的勞動人口再也沒有快速成長,這是結構性的問題。
另外,企業的創新及巧思也大不如前。費爾普斯說,1970年代看到許多企業的創新及巧思,當時正進入電器化時代,商品創新時見、經濟快速成長;但1975年後已不見傲人的金融或商業的創新,足以刺激經濟成長。
他說,1980年代之後,商業的創新充其量僅是由細小且破碎的創新集結而成,而不是一個想法上的創新,商業創新的步伐愈來愈慢。企業也短視近利,企業執行長著眼於最近 1季或 2季的財報,不重視長期投資。
費爾普斯直言,美國營所稅不高,許多企業主擔心未來稅負會增加,不願進行長期投資;在走短線的前提下,企業創新的比率自然愈來愈低。
他說,檢視美國企業獲利,大多由企業瘦身、降低成本而來,這種獲利方式導致失業率升高,景氣持續低迷;美國企業投資疲弱,導致經濟下滑,貨幣貶值。
他認為美國政府應以降稅及成立創新銀行等方式,鼓勵企業投資及創新,進一步帶動經濟復甦。
費爾普斯以通貨膨脹預期與失業率的相互作用理論,獲得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中國新華都商學院院長,曾任美國財政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顧問。
費爾普斯對失業率與貨幣政策交互影響的研究,不但修正經濟學上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更發明了聞名學術界的「經濟增長黃金定律」,即經濟增長並不是靠產出的不斷擴張,而是依靠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