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6月13日訊】草長鶯飛之後,一天朋友聚會。李先生抱怨他們家花園雜草叢生,亂七八糟。「我這兩年花粉過敏,而她又捨不得除草」。
「我下不了手呀!不管咋說,那也是花,也是命呀!你看它們長得多健壯,還開黃色和藍色的小花,我實在不忍心拔掉它們。」李太太解釋說。
「你那是婦人之仁!不除草,其他花就長不好啊。管孩子也是,你就處處袒護孩子,結果孩子變得很不聽話!」
沒想到司馬遷評價項羽的這番話被用在了朋友身上。《史記》曰:「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看來不區分婦人之仁與君子之仁,不但管不好一個國家,也管不好一個花園。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取捨,如何堅持原則辦事,的確是需要勇氣和判斷力的。如果說用「雜草」來代表我們不該要的東西,那對雜草的寬容,就是對鮮花的摧殘,對惡行的縱容,就是對義舉的排擠。
中國人講做事要有個規矩,該怎樣就怎樣,孔子從15歲就致力於學,直到70歲才「從心所欲,不逾矩」,看來真是「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玉不雕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如今現代社會講究自由散漫,很多人教育獨生子女,沒有個嚴格的規矩,隨著孩子天性以及社會思潮走,最後孩子出來真是不像樣。
中國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中國文化推行「仁義道德」,而西方人相信「人有原罪」,是性本惡的,所以一開始西方就制定出各種法律規矩來約束人。西方家庭教育也是這樣,規矩非常清楚,規矩之外就是廣闊的自由空間,而東方家庭更多是「人治」,今天可這樣,明天可那樣,這讓在西方生活的移民後代無所適從,最後孩子就在東西方文化的夾縫中發展,弄不好兩頭都不是。
再往遠了說。當年楊佳殺警案剛一出來,不少台灣朋友私下議論:「不管咋說,殺人總不對。」的確,以暴制暴是一種最原始的怨恨表達方式,但當一個社會把法律、輿論、道德等一切讓人討還公道的渠道都堵死的時候,人與其奴隸般的忍受凌辱而變相鼓勵行惡者繼續行惡,不如站起來維護天理、奮力反擊惡人。最該譴責的當然是最早最多實施暴力的獨裁者。我們不能讓婦人之仁模糊了正義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