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留學熱 諮詢公司生意興隆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6月13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飛編譯)2009年12月,一封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拒絕信寄往了中國深圳,收信人是一位成績優異的學生陸京玉(譯音,Lu Jingyu)。當她讀著這封拒絕信時,陸覺得非常沮喪。她哪裏做錯了?如何彌補?

《紐約時報》報導,之後陸向加州一所大學招生諮詢公司ThinkTank Learning尋求答案,該公司最近在深圳開設了辦公室。

諮詢價格是驚人的:10萬人民幣,也就是1萬5000美元。但如果陸被她選擇申請的美國9所大學拒絕,她將獲得全額退款。

陸與ThinkTank的一位顧問討論了該如何重寫她的入學論文(admissions essay),原先的論文是有關如何打羽毛球,新論文將著重在她與臺灣高中生組織的兩岸對話會議上。這一嘗試成功了。她剛完成了在賓州大學就讀(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第一學年。

隨著在美國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人數創下記錄,像ThinkTank這樣的留學諮詢公司也從中獲利。

美國學生一般向獨立的申請大學諮詢專家尋求協助,但在近幾年來,大型公司開始進入市場,他們提供了全方位服務,從選課、課外活動,到申請表格方面的服務。現在,這些服務已擴展到快速增長而且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

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統計,在2009至2010學年,在美國大學留學的中國本科生有3萬9947人,比一年前增加了52%,是5年前的約5倍。

但中國學生普遍發現,自己對美國大學的申請過程準備不足。

約400家海外教育機構—包括中外合資學校、語言訓練中心和大學招生諮詢公司獲得了中國教育部認證。教育部下屬兩家中國最大的諮詢機構為中國國際教育交流中心(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change)和嘉華世達國際教育(Chivast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其中一些機構為客戶提供草擬論文,甚至修改學生的成績單。

ThinkTank 已進入了美國和中國市場,該公司在2010年的諮詢客戶已達300人,其中75人來自中國。公司說他們去年賺了約700萬美元,50%來自入學諮詢。

許露霜(譯音,LuShuang Xu)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許在中國出生成長,在9歲時移民到加州郊區,她希望能成為家中第一個就讀大學的成員。但由於SAT成績不佳及缺乏課外活動,17歲的她需要「包裝」才能進入讓父母驕傲的大學。

ThinkTank把她送入一個演講夏令營,幫助她改寫了入學論文,並給她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歷史系所有教職員的電子郵件地址。在公司的提示下,她找到了為兩個歷史系教授作實習生的機會。她同時入讀ThinkTank提供的大學預備課程,這使她的SAT考分提高了410分,達到了2160分,而滿分為2400分。今年秋天她將就讀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ThinkTank在幫助加州亞裔學生——佔公司美國客戶的90%——方面的成功已引起了中國富裕家庭的興趣。

另一家諮詢公司最佳教育(Best Education)在全中國均有辦公室,收取每位客戶約50萬人民幣來幫助客戶寫論文,訓練他們與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簽證面談。如果學生被所選擇申請的大學拒絕,該公司將退回50%的費用。

北京未來博世海外教育機構(The Future Boshi Overseas Education Agency)在其網站上列出了被美國大學錄取的客戶名單,包括2010年被哈佛大學錄取的兩人和2011年錄取的1人。

申請大學諮詢這一行業卻受到很多美國大學的批評,他們不支持學生的家長僱用這些顧問。

「學生有責任明確自己通往未來目標的道路,而不是如何進入某一些大學。」紐約州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負責本科招生的副教務長克努特(Barbara Knuth)說。

哈佛大學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他們審查每一封單獨的申請,與大學招生諮詢公司沒有互動,「但我們當然留意到他們的存在。」

除了大學對這些諮詢公司感到不安外,申請諮詢確實有利可圖,不容忽視。

Thinktank說,在110位中國大陸學生中,只有一人需要退款,有兩名客戶收到錄取通知,但條件是必須支付全額學費。

幫助中國學生申請美國大學已成為ThinkTank的新挑戰。這些學生通常英語較差,除了課業外幾乎沒有課外活動,而他們的父母通常希望他們申請常春籐大學。

相關新聞
中國超越印度成為美國留學生源大國
中國留學生首超印度 美大學喜憂參半
外電﹕中國留學生享受美國自由網絡
中國留學生被指竊密 英國大學:確有其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