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課教材(高級):不脛而走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晉平公(1)游於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船人盍胥(2)跪而對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昆山(1),無足而至者,猶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主君無好士之意耳,無患乎無士也。」平公曰:「吾食客門左千人,門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賦(4);暮食不足,朝收市賦。吾可謂不好士乎?」盍胥對曰:「夫鴻鵠(5)一舉千里,所恃者六翮(6)爾,背上之毛,腹下之毳(7),益(8)一把,飛不為加高;損(9)一把,飛不為加下。今君之食客,門左、門右各千人,亦有六翮在其中矣,將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詩曰:『謀夫孔多(10),是用不集。』」《韓詩外傳·卷六》

【批注】
(1)晉平公:春秋時代晉國國君。
(2)船人盍胥:划船的船夫盍胥。盍胥,音合需。
(3)昆山:即崑崙山的簡稱,是西部地方的大山之一。綿延於新疆和西藏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南為藏北高原,北為塔里木盆地。
(4)賦:稅收。
(5)鴻鵠:音紅胡,此指大鳥。
(6)六翮:指鳥的兩隻翅膀。翮,音合。
(7)毳:音翠,鳥獸的細毛。
(8)益:增加。
(9)損:減少。
(10)謀夫孔多:指謀劃計策的人很多。孔,很。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有一次晉國國君晉平公坐船游河玩樂,說:「要如何才能尋得賢士,和他們共享這美好時光,宜人景色啊!」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跪下回答說:「這是大王不喜愛賢士啊!海裡的珠寶和山裡的玉石都沒有腳,大王卻能得到,這是因為您喜歡。而賢士有腳卻不到您身邊來,這完全是因為大王並不喜歡他們,難怪您會得不到賢士了。」

晉平公說:「我門下食客有好幾千人,他們早上如果吃不飽,我晚上就到市集收稅來供給他們;他們晚上要是吃不飽,我早上就到市集收稅來供給他們。這樣還能說是我不喜愛賢士嗎?」

盍胥回答說:「大鳥展翅一飛可以千里,就是靠著它的一對翅膀,而背上的毛或肚子下面的細毛,不管是增加或減少一點,都不影響它的飛行。現在大王門下左右食客各千人,他們都是像雙翅般可用的人才,還是像細毛般可有可無的人呢?《詩經》上說:「謀劃計策的人雖然很多,但都不是賢能人士。」

後來人們就把盍胥說的「無足而至」,引申成為「不脛而走」這句成語,比喻事物不用推展,也能快速流傳。

【討論】

(1)船夫盍胥認為六翮雖少功用卻大,毛毳雖多但卻可有可無,所以求賢在精不在多。因此,他以為晉平公為什麼得不到賢士?他用什麼來比喻賢士?

(2)晉平公門下食客雖然很多,但是他並沒有讓他們適才適用。試想如果一個團體或政府用人無法唯才是用,你想會發生什麼情況?

【造句練習】
例:現在信息發達,任何消息都會不脛而走,無法封鎖。
例:他考上大學的消息,不脛而走,許多親友都紛紛上門來祝賀。

【相似成語】
無脛而至;無脛而行;不脛而馳;無脛而走

【課後時間】

請完成下面的成語接龍︰

不脛而走→走( )( )花→花( )酒地→地( )天長→長驅( )入
參考答案:
不脛而走→走(馬)(看)花→花(天)酒地→地(久)天長→長驅(直)入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君子以義為本質,合乎禮節地實行,謙卑地表達出來,誠實無欺地達成目標。這就是君子啊!」
  • 孔子說:「同流合污以媚於世,而被鄉人認為忠厚,實際上卻不能區分善惡、好壞、是非的老好人,就是敗壞道德的人。」
  • 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歷,乘殷朝的木質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舜時的樂舞,禁絕鄭國淫蕩的樂曲,遠離有口才但心術不正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淫蕩,佞人危險。」
  • 韓信是秦漢時淮陰人,起初在項羽手下當一個小官,項羽看不起他,不肯重用他。但是韓信卻是一個才略極高,又精通兵法的人,儘管他在年少的時候,曾受過胯下之辱,也曾向在河邊洗衣的婦人乞食過,但這些他都沒放在心上,也一點都不影響他的偉大志向。
  •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原是比喻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將怎麼對待你。後來,人們將其簡化成「出爾反爾」這句成語,則用來比喻一個人的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
  • 「作法自斃」這句成語就是由此演變而來,是說立法的人因自己觸法而自害,即比喻自作自受。
  • 子路夜宿在石門,掌管城門開閉的人問:「你來自什麼地方?」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不可行,卻仍挺身去做的人嗎?」
  • 子張問怎麼做才能行。孔子說:「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雖然到了四方未開化民族的國度也能行。說話不忠實誠信,行為不篤厚敬慎,雖然在自己的鄉里,能行得通嗎?站著,彷彿看到「言忠信,行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倚靠在車轅前端的橫木上,念茲在茲,這樣才能行。」
  • 嘗有二雕(1),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2),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玃(3),遂一發雙貫(4)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暱(5)近之,以學彈射。《北史.卷二二.長孫道生列傳》
  • 子曰:「莫我知(1)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2)。下學(3)而上達(4),知我者其(5)天乎! 」 (《論語·憲問第十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