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8日報導】海外客家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加爾各答特稿)印度客家莊塔壩年輕人口外移普遍。他們沿襲祖先刻苦耐勞性格,赤手空拳飄洋過海落地生根,一個個「新塔壩」已逐漸在加拿大、美國、奧地利、瑞典、澳洲、台灣等地形成。
3月27日是西孟加拉省(West Bengal)加爾各答市(Kolkata)塔壩區(Dhapa)客家莊,今年清明節春祭的日子。家家戶戶一早備妥香燭金紙、牲禮酒水,攜家帶眷來到先人福地「忠義堂山莊」祭祖。
「諸位注意,陳氏義山墳墓前,獻酒、獻菜。」陳姓男丁們站立祖墳前,遵照司儀指揮行三鞠躬禮後,宗族長老念誦祭文、獻財寶(燒金紙)。擺妥牲禮後即退立墳側的女性及兒童,則靜立觀禮。
香煙繚繞的「忠義堂山莊」呈倒立的「T」字型,以一堵加高圍牆與四週印人居住的新建高樓相鄰。園區墳墓林立,看似雜沓卻是井然有序,鍾、李、陳、謝、黃、林等姓氏千秋佳城各自成區。這一天不同宗族分別進行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孝思。
園中「忠義堂公司碑」記載立碑時間為道光21年(1841年)。若自此起算,則梅縣客家人抵加爾各答的歷史,至少已170年。
春祭儀式供品除三牲外,許多宗族都特地準備全羊和烤全豬各1隻。塔壩人強調,儀式及牲禮悉依舊例。不過,參加者以中、壯年人居多,年輕人呢?
塔壩鍾氏宗親今年春祭照例在華文培梅中學聚餐,席開12桌,座位略顯鬆散。宴席出菜過半後,小孩紛紛下桌玩耍,婆婆媽媽們續話家常,中、壯年人則啜飲印度Kingfisher啤酒,但年輕人的蹤影仍難得一見!
在加爾各答僑社忠義堂擔任秘書10餘年的僑校梅光學校前校長丘莉蘭說得坦白,「水向低流,人向高處爬。一樣的,年輕人會向發展好的地方去」。丘莉蘭父親的9個兒女,現在只剩60歲獨身的她,獨留老家加爾各答。她伯父的9個兒女也已全部移民加拿大。
數10年來,做客他鄉的塔壩客家人,紛紛轉進加拿大、美國、奧地利、瑞典、澳洲和台灣等地。「我們客家人特別有刻苦耐勞的性格。祖先赤手空拳從梅縣來塔壩,新一代現在到海外重新開始,也一樣沒什麼好怕的。」她篤定地說。
1950年次的李其誨,是梅縣客家移民第2代。父母去逝後,6個兄弟姐妹、3代人,現在除了他和太太羅桃雲之外,沒有人留在塔壩。「以後我也不想住在這裡。我的心願是,將來跟太太移民瑞典,去跟小孩一塊生活。」他說。
李其誨膝下4子,除長子在新德里、次子在台北,3子和4子都在瑞典南部城巿馬里士塔(Mariestad)的中餐廳工作。抵瑞典6年的3子李曉鍊今年歸化為瑞典公民,已購車買房。
塔壩第3代客家人、62歲的鍾孟琪,膝下1男3女則分別移民奧地利、澳洲和加拿大。3年前便申請入籍加拿大的他開心表示,「再過2年就可以拿到加拿大護照」。曾在多倫多(Toronto)與兒、女居住多年,他說當地印度客家移民人數較塔壩老家為多,至少已成立「多倫多客屬會館」和「牽手會」兩個同鄉會性質的組織。
「每到假日,在華盛超級巿場附近的雪貝茶館,很容易找到講客語的老鄉。現在,在當地喜慶宴客得發送的帖子,已經比塔壩還要多。我看,多倫多簡直就是『新塔壩』。」他說。
丘莉蘭說得傳神:「只要有機會,有一個腳趾踏到外面,最後一定會整個人都出去,不可能再回來。老的會老,20年後的塔壩將變成什麼樣子,真的不敢想像。」
猶如祖先們100多年前自梅縣飄洋過海,子孫們也持續一個個、一戶戶離開印度客家莊塔壩老家。與此同時,在客家移民所到之地,更多個「新塔壩」正在北美、歐洲、亞澳等地形成中。
丘莉蘭說:「反正都是做客他鄉,換個地方又有什麼關係?移居海外的下一代客家人都發展得很好,沒聽過會餓肚子的。他們有自己的崗位,也都能夠適應環境。這就是客家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