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正規經營和投資的風險,元祿還要面對一切來自不法之徒的威脅,尤其應該小心各種騙術。世界上只要有騙子,就會有受騙的人。
在經濟社會中,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而且從未改變。唯一不同的是,現在社會變得更複雜,騙術也更加多樣化,讓人防不勝防。
但萬變不離其宗,騙術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利用人們想佔便宜的心理。只要掌握了這個心理,招數即使簡單些也沒有關係。而所有騙術中最廣為流傳的則要數傳說中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為操作起來簡單得很。龐氏騙局的始作俑者查爾斯•龐氏(Charles Ponzi)的招數到了今天也不過時。
首先,騙子會宣佈自己找到了一種投資好方法,見效快而且報酬高,龐氏當年許諾的是四十五天能夠報酬50%。
之後,騙子會讓第一批上鉤的人嘗到甜頭,按時付給他們許諾的高利。至此,架子就算搭好了。
第一批人的成功會吸引著其他投資者源源不斷地到來,然後騙子就會用第二批人的本金算作利息和報酬給上一批人,由此類推,而且只要不斷有新人受騙,龐氏騙局就不會露餡。
龐氏騙局充分了利用了一般老百姓對投資的無知。所有騙局的主謀都會故弄玄虛,好像自己發明了什麼點石成金術,而一般老百姓根本無從辨別真偽。
金融騙局也因為金融界的行規而更難防範,因為業內本來就有保守商業機密、投資方法秘而不宣的行規。
從表面上看,一切看來都是歌舞昇平。從最早的龐氏到後來的柏納•馬多夫(Bernard Madoff),所有的龐氏騙局主謀都揮金如土,不是自己買飛機買船揮霍,就是到處捐錢買藝術品,總之這些「負翁」從外表上看來和真正的富翁沒有什麼區別。
剛剛被美國政府指控詐騙80億美元的銀行家兼金融騙子艾倫•史丹佛(Allen Stanford)在被捕前一個月,在電視訪問中還聲稱:「身為億萬富翁真是開心極了。」然後我們看到的是電視臺主持和他一起相談甚歡。
這再一次說明了大多數人看到有錢人自然以為他們很強悍,因此不會去深究他們究竟為何成功,由此給了騙子們可乘之機。
而有人能從龐氏騙局賺到錢又讓投資者多了另一個盲點。在龐氏最開始的騙局中,45天就能報酬50%,也就是說九十天本金的報酬率就達到了100%。
而龐氏最後堅持了三百六十天,他的騙局才最終破產。那麼,如果你從一開始就投資龐氏的公司,並且每次都把利潤拿走,只留下本金,那麼即使在他破產後你損失了全部的本金,你依然擁有相當於本金四倍的利潤。
這個道理就和「老鼠會」一樣,大老鼠是不會虧本、並且還能賺錢,真正倒楣的都是最底層的小老鼠,這是所有的龐氏騙局都有的現象。就是因為最早加入龐氏騙局的人的確賺到了錢,所以才會有人前仆後繼。
但是,最開始的龐氏騙局也有他的敗筆。比如,龐氏承諾的利潤太高、報酬週期太短,以至於他很快就資金鏈斷裂、騙局被揭露。
現在的龐氏騙局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這些破綻,一般項目的運營週期是幾年,這樣可以讓騙子們有更長的時間去尋找小老鼠、補充資金鏈。
像麥道夫的騙局,一周轉都是幾十年的時間。同時,50%的報酬率也顯得太高、太假,於是麥道夫等人將報酬率降至10%左右,只比一般的報酬率略高,這樣更加可信也更好操作。
在吸引基金方面,現代龐氏騙局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龐氏時代,他還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到了麥道夫、史丹佛的年代,他們已經主動出擊,並專門盯準富戶。
比如,麥道夫最喜歡的手段之一就是去富有的猶太人聚集的高爾夫球場打球。而且,他還會欲擒故縱,從不主動吹噓自己多麼強悍,而是讓周圍的人散佈資訊,宣傳麥道夫的基金報酬率是多麼穩定,然後讓貪心的猶太人來求著給自己錢。
同時,麥道夫、史丹佛之流還發展了諸多自己的下線;他們會主動去找各種基金,宣傳自己的能力是多麼高超,並保證這些基金的高報酬率。
這些基金正愁自己管理的資金無法得到高報酬,因此和麥道夫、史丹佛等人一拍即合。
這樣一來,基金的日子就輕鬆了,他們從投資者裡那裡拿到錢後,直接匯給麥道夫、史丹佛,到了年底,麥道夫、史丹佛再自動把高額報酬率雙手奉上。
基金只要將資金從投資者往麥道夫、史丹佛這麼一轉手,自動就能獲得高額利潤,錢簡直和白來的一樣,因此他們也就更有動力去尋找更多的投資者,這樣等於他們也成了麥道夫、史丹佛等人的幫兇,不斷為他們尋找小老鼠。
而這樣的基金幫手等於增加了這場騙局的隱蔽性;很多對他們有戒心的人也在無意間成為了他們的小老鼠。
因為他們雖然不信任麥道夫、史丹佛,但信任基金,卻不知道基金只不過是將他們的錢轉手一下而已,最後還是落入了龐氏騙局。
如果不是金融危機,讓所有的投資者急需用錢,把錢從這些龐氏騙局中撤走,也許這些新式龐氏騙局根本就不可能被揭穿。
新式龐氏騙局的崩潰,讓人們看到投資的江湖是如此險惡,以至於把資金交給那斯達克(Nasdaq)股票市場前董事會主席(麥道夫)或安提瓜島爵士(史丹佛)這樣的人都不可信。
雖說「入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但如果風險這樣大,對元祿來說,也許最安全的投資方法就是將錢換成金條藏在床底下。@(待續)
摘編自 《經濟的邏輯:從個人、企業到國家,為你揭開經濟世界的面紗》臉譜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