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佳穎台北25日電)日本311大地震後,防災學者實地走訪觀察,發現能掌握正確逃生方式的中小學,大部分學生都可逃過海嘯,不過這些逃生技巧平時就要演練,值得台灣學習。
日本京都大學防災中心教授林春男 (HaruoHayashi)教授,在第7屆「天然災害減災國際研習營」的專題演講上表示,日本原來就預期有大地震,但這次311地震規模超乎想像,因為3個板塊一起移動的關係,並帶來複合式災害。
林春男說,災後他實地走訪日本幾個地震與海嘯的受創地區,觀察到死亡人數最高的地區,其實都曾有大海嘯記錄,更可以實證之前的防患措施發揮什麼作用,該怎麼改進。
林春男提到,這次造成死亡人數高升的主要災難是海嘯,重傷人數和阪神大地震相比卻是極低。由於地震到海嘯發生,最少30分鐘到 1小時,只要能掌握正確逃生方法,有機會可以倖免於難。
林春男舉例,釜石市的中小學死亡人數極少,因為地方政府平時規劃密集的海嘯應變與地震教育的疏散訓練,且每個年級學習的應變內容不同。國中生被教導不只自救,也要救援年級更小的學生。
另外,林春男說,在基礎建設上,雖然一些受創嚴重地區防波堤遠低於海嘯高度,但若沒有這些防護,受創可能更嚴重;而中央政府如何因應這種複合性災害、掌握災情,還有後續的收容安置問題,也在這次災難中學到經驗。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陳亮全表示,台灣從日本大地震中看到大規模複合災害的影響。日本的防災害工作原本是地方責任,這次卻考驗中央政府如何掌握災情,甚至資訊公開的應變力。
其他像是高科技設備在災害時反而最脆弱,而延伸出的核災發展更是千變萬化難掌握,值得重視。
陳亮全也表示,台灣可以從土地使用規畫著手,在基礎建設的設計上考量防護作用;民眾基礎的防災教育演練要提升,還有地方與中央政府因應機制的調配,甚至可考量納入民間機構。
尤其,台灣也可從日本媒體的報導中獲得學習。陳亮全說,日本媒體在這次地震中發揮很大教育作用,從他們的專題,包括教導民眾如何適應收容所生活、疏散教育也教民眾如何幫別人逃生,都可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