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三峽 穿越時空的古鎮

顏玲

標籤:

古鎮之水流進未來,古鎮之山綿延至今,古鎮的靈與肉,繁衍成現在的文化遺址。終於再見久違的太陽,久違的溫度,聖嬰或反聖嬰已無關緊要,就直接點名氣候異常吧!

四月乍到,初春欲暖還寒,像沒見過世面的女孩,閃躲在冬天老嫗身後遲遲不願現身,所有人在悽涼冬雨中苦等,一周有餘,終盼來二日的和煦。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騎乘機車從土城到三峽,目的地是滿月圓森林遊樂區,一路顛簸倒也愜意,陽光激動的摸著我的髮,我的T恤,牛仔褲燙得發疼,清爽的風伸進衣領撫慰我,它與太陽競賽的遊戲亙古以來不曾歇止,我是被戲弄的旅人。

滿月圓遊客不多,弧形拱橋佇立於蓊鬱翠綠之中,顯出幾番風情,幾許姿態。入園不久,迎賓小樹羅列兩側,宛如風姿綽約的舞孃衣袖翩然,引領我們進入生態與植物教本。芬多精環繞中,恍然南台灣藤枝國家森林遊樂區以及扇平森林風景區再現,那是過去經常造訪之地,我不禁遙憶起故鄉的舊日山水風景。

趁著好天氣萬物滋長,白色的花,我喊不出名字;綠色小葉,如項鍊般掛在牆的胸脯上,煞是好看。置身山中以為萬賴俱寂,但仔細諦聽,有樹蛙互語、有水流潺潺、有蟲鳥合鳴,生命欣欣向榮的聲音就這麼交響著。

朋友登山經驗豐富,一路解說各種生物與花卉,我略微頷首回應卻不曾用心銘記,今日我想領受的並非人類給萬物的標籤,大地召示之恩澤使人深受感動。我們觀察聆聽,我們默數呼吸,同時也放空心緒,想起《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論述之安放當下,心觀自在。

我們在哪裡?現在是何夕?《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故事說的是一位大學體操選手,在一家24小時營業加油站遇見一位神秘老人,因為不知道其姓氏,乃以蘇格拉底稱呼,老人告誡他,腳下每一個步伐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當下。這部由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主旨在於探索個人內心的活動,真實與自由,所有事情發生都有其目的,端賴我們如何看待,世上沒有所謂的意外,每起事件都是一項生命的課題。

不同於其他登山者急急攻頂後在觀瀑台匆匆拍照又循原路下山,賞瀑對我們而言只是風景之一,與路邊岩石、小蟲、落葉無異,盡是當下的片段與全然。

瀑布之後我們選擇一處人煙稀少的路徑下山,驀然地,我看見了隱身綠枝間的紅色楓葉。樹葉行光合作用把篩落的豔陽馴柔了,四週寂然靜默,唯有山的講話聲聲入耳,彷彿置身綠色帳篷裡,配合大自然的呼吸與吐納,在詳和時光中悠轉。抬眼望去盡是一株株青色楓樹,綠得陶醉,綠得不像它自己。

朋友說秋天來時滿山遍野的紅,圖畫般美麗,可惜來晚了,也來早了。也正在這個時刻,我們看見了幾多被氣候忽冷忽熱騙傻了的楓葉,還憨憨地紅著,真叫人稱奇與讚嘆。它們高掛蔥綠之中靜靜著色,似森林的唇印,端莊而低調。

從滿月圓森林遊樂區下山,行經熱鬧的三峽老街,我也無法免俗的進去吃喝玩樂一番。20多年前大台北交通網絡尚未完整,捷運也還不知道在哪裡,我與妹妹青春年少不知何所畏懼,從南部相偕到三峽遊玩。當時老街人文薈萃赫赫有名,斑駁的建築和外牆是如此真實的老,道路與氛圍又如此老得真實,相較於現在,多了一分溫馨少了一分市儈。

中國人對紅磚屋天生就有難以割捨的懷念,彷彿胎兒對母體子宮的依戀,古色古香的老屋營造出歷史典故不朽的場景,再佐以旅遊包裝,不管你是旅者、饕家、或是騷人墨客,穿梭其間都能自得其樂。

轉個彎,進到祖師廟內正逢導覽員解說,那上了歲數的導覽人員語感親切,會說故事的皺紋增添了幾分說服力。三峽清水祖師廟建於清朝乾隆34年(西元1769年),至今已240多年悠久。在台灣往往因為牽涉信仰,讓許多古蹟及建築雖飽經戰亂或天災,仍得以延續重生不被破壞,那細膩的雕樑畫棟,無非是信眾們一心虔誠的寄託與神祐之所在,群飛的燕子,訴說著來自舊時王謝堂前的生活點滴。

自從金牛角麵包在三峽地區闖出盛名之後,這項食品更被如火如荼的發揚光大,有添加巧克力、抹茶、黑糖、乳酪、花生等口味,更有搭配冰淇淋的另類經營,三步五步全是專賣店,沒吃過牛角麵包別說你到過三峽。

台灣人天馬行空的生意頭腦正是美食的動力來源,也是創新和傳統的交溶,正如三峽老街雜揉著過去與現代。廟前廣場則是另一方美食天堂,不起眼的冬瓜茶店人們大排長龍,無視於當今火紅的古早味加盟冷飲攤,就連老街內的傳統豬血糕也人滿為患,令不嗜美食的我心生疑猜。反觀糖蔥零嘴的古老手技,圍觀者甚眾,卻叫好不叫座。

今日重遊舊地仍是人聲雜沓不已,河畔翠柳獨伴長堤,好似落單的蘇杭垂柳獨自嬉戲,廣場老榕無私地迎接一批批新人,又送走一代代老人,在它眼中我們都是漫漫歲月裡的一頁小詩篇,可我不回的青春,一如歸途中驚見的開放式伴唱機,演唱者嘶啞的嗓音吼著施效榮先生的「拜訪春天」,竟是我那年代流行樂章。

那年我們來到小小的山巔
有雨細細濃濃的山巔
你飛散髮成春天
我們就走進意象深深的詩篇
你說我像詩意的雨點
……

原來歲月悠悠,屬於我的青春校園民歌已由密閉幽雅的包廂轉移至路邊自助投幣式演唱。飛馳而過的音階隨風而逝,漸行漸離,但意境深遠的曲調和緬懷,卻字字敲鏤腦海,漸離漸盛……。@


賞瀑對我們而言只是風景之一,與路邊岩石、小蟲、落葉無異。(攝影/顏玲)


三峽古鎮的靈與肉,繁衍成現在的文化遺址。(攝影/顏玲)


秋天來時滿山遍野的紅,圖畫般美麗,可惜來晚了,也來早了。(攝影/顏玲)


抬眼望去盡是一株株青色楓樹,綠得陶醉,綠得不像它自己。(攝影/顏玲)


糖蔥零嘴的古老手技,圍觀者甚眾,卻叫好不叫座。(攝影/顏玲)

相關新聞
三峽工程36計(二十一)
三峽工程36計(二十二)
三峽工程36計(二十三)
三峽工程36計(二十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