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澤西孟郡(Monmouth County)圖書館總部每年舉辦兩次中文演講,這是該館鼓勵多元文化閱讀的傳統之一。2011年的首次演講於3月26日下午2時至4時30分舉行,主題為「從阿拉伯的勞倫斯看中東熱」,由《普林斯頓散記》作者林淑麗(現任大紐約區台灣工程師協會會長)主講。
林女士向聽眾推薦了《智慧七柱》(台灣馬可孛羅文化出版)作為主要參考書。該書由蔡憫生譯自英文本《Seven Pillar of Wisdom》,其作者T. E. Lawrence,就是196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中所描述的傳奇人物。他在第一次大戰期間代表英國深入中東阿拉伯人陣營,以游擊戰策略協助他們推翻奧圖曼的統治,這是英法俄美等聯盟致勝的關鍵戰役之一。該書被列為沙漠戰略的參考書,它不但對阿拉伯部落文化及中東地理景觀有著令人稱奇的描述,還為英國與阿拉伯戰時的微妙夥伴關係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記錄。文豪蕭伯納稱之為難以匹敵的舉世傑作。
林女士準備了25張圖文並茂的幻燈片,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進行講解。她說九一一事件的發生及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使得世人不得不面對回教世界的歷史與現狀。據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的統計,2007年赴中東各國留學的美國大學生增至3,399人,是2002年的六倍。
從十字軍東征以來,西方與中東世界的衝突並非無歷史脈絡可循。本專題以勞倫斯的沙漠冒險為經,以歷史為緯,簡述第一次大戰期間,阿拉伯人為建國所作的奮鬥,及戰後發現被欺騙的史實。(以下藍字為optional)它導致了現代中東回教國,對西方介入其內部事務常採取高度懷疑的態度。1915年底,英國在達達尼爾(Dardanelles)及庫特(Kut)的兩次戰役失利,迫於戰略考量,對阿拉伯獨立陣營的領導者胡笙教主(Grand Sherif Hussein)作出戰勝後的領土承諾。卻於1916年初與法國簽下大背其道的密約-《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戰後的《巴黎合約》及《多國協定》(League of Nations Mandate)將阿拉伯半島之外的中東版圖交由英美瓜分,後來經過勞倫斯的努力及邱吉爾的協助,英美兩國才在開羅會議上(1921年)作出讓步,始有伊拉克、約旦兩國的誕生,其餘屬地則推遲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陸續獨立。
在演講的第二部分,林淑麗略述以色列建國,並回顧了回教的分裂。她綜合美國中東策略的幾項考量,包括原油供應、地理政治因素、恐佈份子操作及巴以之爭等。(以下藍字為optional)回教世界自第七世紀起即分成遜尼派(Sunni)及什葉派(Shiah),後者雖為少數,但對涉及以色列及西方的政策傾向極端主義。中東世界除了幾個產油國之外,普遍的貧窮、頻繁的戰亂以及被侵略、被欺騙的歷史記憶,使人民容易受煽動,甚至成為圖謀摧毀西方基督文明的恐怖份子。
林女士也提出了一些正面思考。她舉例說,公元十世紀前後,在歐洲到處搶劫的維金人,終於漸漸昄依基督教,建立了文明社會。退後一步前進兩步,才能有進化的大歷史。最近發生在北非及中東多國的抗爭運動,可以看到令人鼓舞的現象。(以下藍字為optional)以埃及為例,它的非武力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應歸功於現代電子互聯網的號召、獨立軍隊對示威民眾的保護及全球改革運動人士的長期互授策略。這些進步值得珍惜和重視。她又說,中東的歷史、大自然及世界兩大宗教的衝突,這是人類共同的挑戰,但何嘗不是各方人材的機會,也期待有勞倫斯之類的英雄出現。雖然第一次大戰的時空條件與21世紀的今日很不相同,但是勞倫斯的沙漠傳奇仍給現代人提供了無限的想像。
演講歷時80分鐘,在休息片刻後進入提問階段。孟郡有不少高科技業的華人,當天到場的華人聽眾更是充滿好奇,也有人已事先翻閱資料。整個提問環節角度廣泛,與精彩的演講相益得彰。(圖文由林淑麗 提供,本報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