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4月07日訊】黃花崗烈士紀念墓的大牌坊在廣州先烈路,有「浩氣長存」四字,為蔣中正題字,文革期間字被剷平,八十年代根據圖片資料重新刻上。整座墓園佔地廣大,氣勢宏偉,沿階而上可能有一百米以上的距離才到正式的紀念碑。
小時候居住在廣州,家距黃花崗不遠。記憶中黃花崗常年關閉,一般不接受外人入內參觀,這當然攔不住小孩子。我們常從區莊不遠的旁門翻牆入內,從未曾受到阻止。大學時代,曾經和友人凌晨兩點翻牆入內,借助寒夜的涼意,體會當年勇士赴死的悲壯。
一百年之前的1911年春天,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聚海內外志士千餘人,分十路攻擊清廷在廣州的據點,徹夜激戰未能取勝,七十二人陣亡。史稱黃花崗起義。半年之後,武昌起義獲得多方響應,隨後中國帝制滅亡,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其實在黃花崗起義之前,同盟會曾多次舉事皆連敗北,而黃花崗因同在辛亥年間,成為辛亥革命的首義,故能成其盛名。
撰寫此文之前,打開谷歌衛星圖像找到廣州,仍能看到黃花崗烈士墓地的規模,隱約喚起一些當年真切的感受。當年黃花崗起義,世界還處在西方工業時代的高峰,中國雖有警醒但苦苦掙扎起身不得。當時總指揮黃興聚集中國各路義士,加上海外歸國青年共約千人,事先詳細察看地形蒐集情報,但卻因為南洋華僑溫生才單獨行動槍殺廣州將軍孚琦,被迫改期提前起事,終因未能全盤調度而失敗。
孫中山在後來的《黃花崗烈士事略》中描述:「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碧血黃花,由此而來。
當年,滿清改革開放的洋務運動已有五十年,成績初顯,而大清立憲也已敲定了方案,而且還派出多個官方代表團到歐美調查,準備實行政治體制的進一步改革。但帝國政府官員顢頇,吏治敗壞,大廈根基損傷只徒有虛表。黃花崗起義之後,許多人認為革命勢力過於薄弱,根本不值一哂,但卻終於在辛亥年間成了落花流水的局面。
百年之後,中國的局勢竟然走到同一境地。巧合的是,現今中國海內外志士同樣發起了鮮花革命,和當年的情況頗堪一比。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今天中國民眾已經進步到理性非暴力的鬥爭,但中共當局不但堅持暴力鎮壓,而且公然宣佈「五不搞」,反而退回到暴力專制的時代,甚至頗不如滿清帝國末期的理性。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和黃老孔孟的哲學大有關係。在我看來,這是治物、治人和治心的關係。心平人聚而物華,心亂人散而後物敗,所謂天人合一,無非是個平衡的關係。所以儒道兩家都先人心道義而後權謀治國,其實和西方文明是差不太多的,只不過西方人心道義由上帝管理,政府只管治理國家。現今中共早已失去了人心,只剩下器物敗毀的過程。正如黃花崗起義雖失敗,但終有武昌起義的成功一樣。茉莉花開完,還有別的花開,反正我們終能看到一個百花盛開的中國。◇
本文轉自217期【新紀元週刊】「鋒筆天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