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4月21日訊】取材自真實故事的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觀。它橫掃第三十八屆奧斯卡獎五項大獎,並且創造了驚人的票房收入。自1965年發行以來,影片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在許多國家上映,劇中情節和主要角色因此家喻戶曉,片中的主題曲和多首插曲更是到處傳唱,深入人心。它的影響面之廣、覆蓋範圍之大,可謂獨一無二。2001年,該片入選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的典藏片名錄,因為其具有「文化的、歷史的或美學的重要價值」。
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女主角瑪麗亞是奧地利薩爾茨堡的一名年輕的見習修女。她活潑好動,樂觀開朗,喜歡在山間徜徉歌唱。這種個性其實並不適合僧侶生活。當海軍退役上校馮特拉普上校需要聘請一位家庭教師時,修道院的院長推薦瑪麗亞前去工作,認為這或許有助她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角色。瑪麗亞穿著破舊的衣裙來到上校的豪華別墅,一開始受到上校的蔑視和孩子們的懷疑。不過很快地,瑪麗亞的善良和真誠贏得了七個孩子的信任與愛。她把美妙的音樂和生活的熱情帶回家中,融化了上校一度冰封的心,同時獲得了他的尊重與愛慕。兩人新婚不久,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上校痛恨納粹,拒絕向納粹海軍報到。於是,他們決定離開。上校一家人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演唱了多首歌曲,表達了對祖國的深情。之後,他們躲過納粹的追蹤,翻過阿爾卑斯山,奔向自由。
作為一部音樂劇情片,除了聽覺上的享受以外,《音樂之聲》還表現了親情、愛情、愛國情和人生哲理等豐富多層的內容。隨著鏡頭的高低流轉,觀眾被帶到雲霧繚繞的阿爾卑斯山,明澄如鏡的沃爾夫崗湖、馥郁疊翠的崇山峻嶺,還有肅穆的教堂和如畫的莊園。在美麗的自然風光映襯下,一曲曲動人的樂章從心中唱響。劇中人物在陽光下奔跑歡笑,在靜夜中輕歌曼舞。他們吟詠生活、揮灑真情。清新明快烘托出熱烈雋永,真、善、美的啟迪就此傳遞。
這部作品有童趣,也有浪漫;有詼諧,更有莊重。山水之外飄樂音,歷史風雲寫人生。在情節主線以外,影片刻畫了瑪麗亞和眾位修道院修女之間的信任和友誼,也表現了上校等奧地利民眾的愛國熱忱。對於一部產生於特定的社會背景、具有深刻內涵和多元主題的電影,每一位觀眾都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感應作出不同的解讀。
穿插在電影中的十多首歌曲膾炙人口,與人物塑造和情節推展相輔相承,為此劇增添異彩。在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看來,「十七歲來臨」這首歌或許最能表達他們的心意。歡快的「多來咪」和「心愛的事物」不僅是小孩子們的最愛,也能讓成年人在歡唱中重拾瀟灑。而「雪絨花」的深情低訴大概會讓那些遙望故國的海外遊子淚眼朦朧!相比之下,「我對自己有信心」和「攀越群山」的影響力似乎不及其他曲目,但其實恰恰是這兩首歌直接點出了信念與毅力的主題。
當瑪麗亞懷著一絲不安離開生活多年的修道院時,她唱起了「我對自己有信心」盡抒複雜的心情:「我在陽光下有信心。我在雨中有信心。我有信心春天會再來!力量不取決於數量的多寡,力量不決定於財富。你看,我對自己有信心。」伴著高昂快速的曲調,瑪麗亞決定甩掉惶恐、展示自己。她提著吉他,一路飛奔,信心百倍地按響了上校家的門鈴。
「攀越群山」第一次出現是由院長嬤嬤所唱。當時瑪麗亞為了逃避對上校的愛而返回修道院,院長嬤嬤用歌聲鼓勵瑪麗亞正視難題,勇敢面對自己的感情:「攀越每一座山,上下求索。循著每一道彩虹,直到你找到你的夢。」在影片的結尾,上校一家為了堅守正義而翻山越嶺。鏡頭逐漸拉遠,此曲再次響起。觀眾凝望著那堅強的一群人,祝他們尋夢成真。
在《音樂之聲》發行四十週年的紀念光盤中,瑪麗亞的扮演者朱莉‧安德魯斯說:「經常有人問我:為甚麼這部電影如此受歡迎、歷久不衰?這可能沒有單一的答案。也許因為它是一個關於家庭的故事,或是因為它表現了信念的主題、宣揚了正統的價值觀,又也許是那美麗的風景、令人驚嘆的表現技巧和史無前例的規模。當然還要歸功於精采的音樂和歌詞,它們在薩爾茨堡山間迴響,飄進觀眾的心田。這部電影向人們承諾:如果你有信念和毅力,你就會循著彩虹的蹤跡,直到你找到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