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達人話珠寶:小瑕疵鑑定時大麻煩

賴泰安

人氣 325

很多人以為寶石鑑定只是仰賴儀器的檢驗而已,殊不知專業訓練是最重要的。

正確的鑑定觀念,帶來安心的買賣結果

侯老夫人坐定,指著鑑定室中的儀器說:「將這個手鐲用機器測一下,這樣簡單的過程收費可以便宜一些嗎?」她拿著一只手鐲,試探性的詢問是否可以得到更優惠的鑑定價格。

這樣的觀念是極不正確的。同事向她解釋:「儀器是輔助性的工具,不同儀器可以針對不同的鑑定需求,但從基本的操作到判斷仍需倚賴有經驗的專業人員,更何況單一角度無法來解釋整個的鑑定結果,因此我們必須有責任的來進行鑑定。」

「那……」侯老夫人猶豫著要不要鑑定。

「那好吧!都一趟路過來了……本來媳婦是建議我簡單做一下檢測就可以,買得也不是十分昂貴……」她說。

「價錢是一回事,但品質總要明白清楚。」我們著手進行鑑定。


此三彩硬玉鐲之鑑定結果為局部黏合膠處理。(攝影: 賴泰安/ 大紀元)

在鑑定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有趣的現象,這個現象正說明了鑑識科學中,藉助精密儀器與專業的觀察判斷是相輔相乘的,以這只手鐲來說,如果只是大意的單從儀器作簡單的測試,則可能會發生判斷不完全的遺憾。

「這只三彩玉鐲有經過處理。」我說。

「染色嗎?」侯老夫人開口的第一個疑問。

「顏色方面沒有問題,是天然色,問題出在它經過黏合,並且該處出現膠質的現象。無論從處理的方式來看,或者是結構上來推敲,都屬於不適宜的寶石。」老夫人拿起她的手鐲,很吃力的半瞇雙眼,試圖從手裡的玉鐲中看出個端倪。她一邊轉動玉鐲一邊嘀咕著:「哪裡有黏合?」

「一般光線下,特別是經驗不夠的人很難一時察覺……」我告訴老夫人這個狀況。見她如此好奇,我引領她透過強光照明的輔助來看這個部份。「這裡就是經過黏合的地方,不只一處,另一端也有相同的狀況。」

「喔……」夫人驚訝聲起。

「這的確挺嚴重的呢!」夫人再三點頭同意這樣的結果。「這個處理也可以用儀器來檢測嗎?」

這個問題其實提得很好。「應該這麼說,儀器(物)與專業素養(人)是缺一不可且相輔相乘的,這只玉鐲正好提供了十分恰當的說明。由於它的膠處理是用來黏合斷裂處,採取的方式是針對該處(有兩個地方)來做的,也就是說該玉鐲的其他部位並沒有含膠的現象,如果未經仔細檢查而只是透過儀器採局部鑑定,就可能剛好偵測到沒有問題的部分,而將這只玉鐲判定為無處理的寶石。」

我再繼續解釋:「很多寶石的問題必須要整體性的來考量,有些客戶對於寶石鑑定的觀念仍薄弱,往往只注意到寶石的單一問題,就我們鑑定的立場來看,這是不可行的。又比方說一件無處理的A貨翡翠,如果未仔細檢查而忽略隱藏於其中帶有風險的裂紋等,就可能會產生很大的爭議性了,同理在不同的寶石身上也有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方面應該更加謹慎……」


沿著玉鐲之黃色裂縫加深部分,即為裂縫黏合處。(攝影:賴泰安 / 大紀元)

玉鐲的局部處理常忽略的問題之一

寶石的局部處理一直以來都是寶石鑑定專業人員特別要去關注的關鍵處之一,特別是玉石方面。

玉石的硬度普遍來說都還不差,比如說翡翠硬玉大約介於6.5-7,軟玉約為6-6.5,但是在韌度方面是需要進一步考量的,因為它們有許多是用於擺件或飾品(特別是手鐲,長期穿戴時會有碰觸性),結構方面的檢查就相形重要。綜觀過去經驗,局部問題常見的有以下幾項:
1. 局部灌膠(B貨)
2. 局部染色(C貨)
3. 局部灌膠與染色(B+C貨)
4. 局部黏合或填充處理

除了以上所舉例的局部處理外,另外在玉石方面要注意裂紋或石紋的問題,尤其在玉鐲產品上,建議以更高規格的標準來拿捏與審視,主因為手是身體中活動量極大的部份,許多客戶都曾經問我,既然是A貨手鐲為什麼會稍一碰撞就斷裂?我想這主要就是來自結構性的問題。

A貨翡翠若具有良好的結構,在正常的配戴使用下,即使是一般性的碰撞,應不致於造成嚴重性的損傷。翡翠的硬度正常約為6.5-7,一般性的刮傷或磨損,基本上是具有抵抗性的,雖然韌性也不差,但個別的使用狀況不一,再好的結構,若遇到不當的外力作用也難以保持完璧。


(攝影: 賴泰安 / 大紀元)

讓許多使用者感到疑惑的,通常是在正常的配戴下仍造成手鐲損傷,這方面的狀況若非是經過酸處理與膠處理,就是結構方面的異常了。結構方面的異常包括先天與後天兩因素,如石紋、解理紋或一部份的裂紋等都屬於先天性的結構狀態,而後天所造成的通常是裂紋或裂縫,嚴重與否必須全面性的考量。筆者過去對於翡翠玉件的結構性檢查一向特別謹慎,也因此在鑑定過程中費時較長,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替客戶確認品質。@*

撰文:賴泰安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寶石鑑定講師
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負責人

相關新聞
【珠寶達人話珠寶】經挖底之玻璃填充紅寶(上)
【珠寶達人話珠寶】經挖底之玻璃填充紅寶(下)
【珠寶達人話珠寶】有種無色的白翡翠
【珠寶達人話珠寶】金融風暴下的應變之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